相信每个作家的文学之路各有不同,但是一个共同之处,皆是被提笔创作时候的冲动、灵感、也或是欲望所驱使,当这种欲望的趋势甚至于寝食难安的时候,那就相当于一个母亲的分娩。至于你的文字形成于作品,将来能不能流传久远,那就要看看这个作家这篇作品的格局如何。格局不同于情怀,却来源于情怀。格局是建立在情怀之上的更加广泛的高远和旷达。而情怀却也是建立在真善美基础上的一种良好的素养。一个没有良好道德底线,没有自我约束的人,他是没有可以称得上的情怀,至多就是一点围绕自我的自私自利。这就好比母亲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仅仅是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诞生,当然了,这个生命将来能不能对于社会有用,却远比于作家创作要复杂的多。因为后天影响他的因素很多。同样的道理,影响一个作家的格局因素也很多,首先是我们创作的题材,必须是正能量的,能够弘阳这个时代,或者能够让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可以接受的,并且在人们的传播中能够引领人们积极向上的文章,我以为至少要做到这样,你才可以称得上自己是个有情怀有格局的作家。
为了进一步阐述我的观点,我又从百度上查阅有关于情怀与格局的关系,每个人一旦成熟走向社会,就要接触人,在人与人的相处间,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自觉学习,以及他人的影响,从而渐渐形成两种情感,一个是情怀,另一个就是格局。情怀偏向于感性,而格局趋向理性。然而深远的情怀与博大的格局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人。一个人真正拥有情怀与格局,他的人生必然也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精神盎然的模样。情怀是一个人对于过往的沉淀和总结,回忆往事,梳理一下生活中的浮躁与繁杂,结晶出一些真诚和热烈,那些曾经的稚嫩和简单,色彩分明的理想与现实,都会在岁月流逝的过程中,砥砺出更加成熟的深远而温暖的情怀。
格局是一个人对于未来规划与寄望,一旦自己的情怀渐渐趋向于格局,那么不曾实现的心愿就不再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因为格局可以为他们搭建一级级拾级而上的阶梯,推动着你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尤其是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目标出现的时候,我相信你肯定会有激情澎湃的热血奔涌!从而更加助长了自己的自信!只有情怀没有格局的人,会不自觉的坠入自怨自艾的迷雾中,从而四处碰壁。同样的道理,只有格局而没有情怀的人,他会陷入一意孤行的狂妄自大。两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一条道路上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决定一个人生命质量优劣的因由和源头。情怀决定格局,格局也支撑情怀。试想,我们每个人在拥有美好的情怀的同时,拥有一个旷达睿智的格局,那是人生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情怀与格局,也必然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我希望我们的每位作家,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都能把自己的作品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呵护,当做是自己的朋友一样去珍惜。当作是自己的爱人一样去疼爱!毕竟文字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心灵,每当我们拿起笔,一旦接触到纸张,我们就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倾诉欲望。有人一气呵成,有人边写边改。我们必须注意文学创作的一些规则,在规则的范畴里来构建或者塑造,那么形成以后的文字,就是你的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称之为作品。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本来形成于内心,源于你的喜欢创作的冲动或者欲望,被你用恰当而又规范的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作品。首先,它是来源于生活本身,经过你的观察,感悟和理解,再经过心灵的净化,去伪存真,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剩下的就是真善美。毕竟我们不可以照搬生活不是?当然了,如果生活足够让你感动,也不是不可以照搬过来。这个与鲁迅先生批评的“拿来主义”不一样。
曾经认识一个残疾青年,他也喜欢文学创作,只是因为他的生活本身所处的环境的制约,他的道听途说,不是张家的媳妇打骂公婆,就是李家的儿子因为自己父亲的无能,拿不起城市购房的首付款而反目成仇。他的笔下,皆是揭露这些社会阴暗面的文字,那么,尽管这些素材也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作家本身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良知。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当下,我们的文学创作所要表达和倡导的东西,必须与这个时代合拍。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这也是我们每个作家必须具备的自我修养的格局。
一旦自己的格局形成了,相信你的每篇文章,或多或少都能够给予你的读者带来温暖,带来感悟,带来愉悦,同时也带来知识。
当下的文学创作,有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几乎肯定的说,有的。肯定有!但是同时,却又被很大一部分作家所打破,他们决然不会囿于一成不变。我的手头有好几本关于文学创作的范本,可圈可点之处固然很多,但是也有很多观点明显落伍。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按照那些写作概论进行创作,却总也难以突破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怎么看都不错,就是难以抓住读者。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作家,因为他们平时忙于自己的创作,而缺少于这个时代的潮流共生的学习,很多新颖的表现手法,很多时髦的词句,他们拒绝采用。这样的一群作家,他们的读者群无疑都是老同志。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更加精准的拿捏。记得我读过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的文章,叫做《散文里没有规矩》,我非常认同她的观点,她在文章的开头,讲了这样一段话:“给一个省级散文奖当评委,看了许多作品,其中有一部分给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太像散文了,典型的散文范式,才气、感情、思想,一样不缺,但是读起来不带劲,不刺激,昏昏欲睡,仔细一琢磨,明白了!才气,提现为文字的华丽;感情,是大众的体验;思想,是现成的别人的。这样的散文,中规中矩,刻板教条,老实厚道,怎么能够吸引人?又如何能够打动人心?就像吃人家嚼过的馒头,还有啥味道?”
一位小说家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经典句式“多少年之后”在中国泛滥成灾,他一看到在某一篇小说中出现,就想吐。实际上,小说模仿式或者风格接近,可以形成一种流派。但是散文不行,篇幅那么短小,一旦模仿,啥都没有了。
铁凝特别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千人一个腔调,不要把自己的散文写成看起来特别像散文,为此,她也总结了一番,说是当下的散文有几种:杨朔式,先写生活,写人物,最后拔高升华;朱自清式,一是荷塘月色,美丽词句浓的化不开;二是背影式,写爹娘亲情,打催泪瓦斯;还有就是秦牧式,写知识小品,抄抄书;余秋雨式,文化散文,游记加上掉书袋。这些散文都被选入课本影响极大。以致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将其作为散文的圭臬,绳墨,认为散文就是这个样子的。
鲁迅先生早年说过,散文大可以随便的,铁凝也说过,散文这条河流里没有规矩。曾经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写过一篇作品,《我与地坛》,发表在《上海文学》,没有标明题材,结果《小说选刊》当做是小说转载,散文刊物当作是散文转载,一位评论家说过,不管《我与地坛》是小说还是散文,这一年的文坛,有这一篇也就够了。评价如此之高!你们看,文学题材的边界被模糊了,被消解了,读着好就行。梁简文帝说过,立身先需谨慎,作文且需放荡!一味的循规蹈矩,没有胆识,更没有创新,只能炮制看似美丽的垃圾,不如不写。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陌生”和“难度”都是对散文创作的拯救,仿佛一泓顺畅的水流,放上一块石头,遇到阻碍,激荡起水花,才是更加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