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耀辉现场发言纪要
因为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说几句。关于学序的问题,从字体的选择上来讲,我觉得还是应该从静态的书体入手,苏轼曾形象的比喻楷行草的区别,他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对于初学者,还是应该从隶楷学起,隶楷属于今文字易懂易识,而篆书却不同,篆体属于古文字,远离实用,需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学基础,历史上善篆书的书家,往往具有深厚的古文字修养,徐铉、赵孟頫、吾衍、赵宧光、吴大澂等无不如此,从篆书入手有一定难度,当代写篆书的书家也相对较少;行草有很多使转的用笔,还有节奏的问题,用笔快慢缓急、张弛有度,对于初学者相当有难度,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从隶书或楷书入手还是不错的选择,隶楷是相对静态的字体,也易于识读,用笔和结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相对容易把握,所以我在教学中一直主张从隶书和楷书入手,等熟习了笔性,掌握了用笔、结体的基本规律之后,再配合行草书的练习,行草书具有较强的书写性和运动感,特别是节奏的运用对于书法的学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篆、隶、楷静态书体都很有帮助,会写的更活,更具书写性。一般大家都会选择今文字作为主攻对象,无论选择那一种字体,我始终觉得回溯篆隶笔意都是不可回避的,无论从字体的演变,还是书法的传承发展来讲,篆隶都是书法的源和本,是书法的根所在,也就是书法古意的真正所在,所以自唐宋以来都不乏“以篆隶为本”的书法观念,清代碑学的兴起也是建立在篆隶的经验与审美基础之上的,此后我们对于书法的理解都脱离不了“金石的味道”。
关于第二个话题,我觉得还是要“取法乎上”,《易经》就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无所得。”应该把“取法乎上”的原则作为书法临习和创作的大方向和指导思想,但不是说近人的不可学,凡是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学习,要善于学习,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自己需要的、喜欢的都可以借鉴学习,清代以来人们对于书法的取法视野就非常开阔,无论钟鼎、甲骨、玺印、钱币、兵器、权量、造像、墓志、砖瓦陶文等无不成为书家借鉴师法的对象。
其次,要看自己的兴趣,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只要你喜欢一个东西的话你对它的那种认识会非常深刻,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研究他,精心投入也是很自然的事,并且会很见效。另外要看自己缺什么,自己可能认识不到自己的缺陷,这个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也可以和优秀书家进行比对,作为参照,找出自己的不足,缺什么补什么。还有就是永华兄刚才谈到的,书法表情性的问题,书法要在符合书写规则法度的基础上,表达情感和个性,不可为法所束缚。
第三,要想学好隶书,大家最好反思一下唐代的隶书还有唐以后的隶书,再看看清代隶书的成功然后就知道怎么样学隶书,学隶书应该从什么入手,唐人写不好隶书的原因在于受到楷法的影响,宋元明均如此;清代受到金石考据学的影响,将视野引向秦汉,回归隶书的本源,以篆书的方法写隶书自然高古。关于民国书法,我觉得我们对民国书法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民国书法有很多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民国书法不但可以学,而且还应该加强对民国书法的研究和学习,我就挺喜欢徐生翁的淳朴生拙,沈曾植的碑帖结合,于右任的大气沉厚。于右任虽然他写的很壮,但是很润又不失扑拙。就是要看你需要什么,别人的优点都可学来为我所用,包括那些不知名的书迹,同辈人的或者是小朋友的,只要你觉得好的东西呢我觉得都可以学,但是要有一个总体的一个方向,就是“取法乎上”,还是比较重要的。
我就讲这么多,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