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它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国粹文化的京剧,糅合了多种地方戏曲文化的精髓后,在京都文化的润染下自成一派。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溯流而上寻其根基,是来自于江南一带的安徽安庆石牌地区,早在1840年(即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的昆曲和汉剧等剧种经过几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了现代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瑰宝,被认为是中国的国粹。
其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一带安庆石牌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昆腔戏,以及其他一些戏曲文化精髓。
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①
石牌,濒长江、枕皖水,与望江、太湖、潜山、皖河农场毗连,距合九铁路安庆站、天柱山民航机场和长江“黄金水道”安庆港仅40公里。
石牌自古就是皖西南通往安庆的水陆交通要道,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载:石牌“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
明清以来,潜岳的竹木柴薪、太湖的茶叶、望江的棉花、宿松的麻类等农副产品,皆由此转运外埠。
凭借自己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抗日战争期间,怀宁县政府曾驻此8年;1950年底,怀宁县城由安庆迁回石牌,直至本世纪初迁至高河。
石牌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京黄故里”“戏曲之乡”之美誉。
明末清初以来,这里不仅哺育出被称为“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居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
这里,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诞生了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国剧大师”杨月楼,还催生出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
石牌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国的戏剧史上书写了最为灿烂的一页。
1982年9月,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来怀宁考察时说:“过去京剧界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叫‘无石不成班’,‘石’就是石牌,也就是现在的怀宁县县城石牌。”
“作为一个普通的戏剧工作者,我这次是来‘朝圣’的。”
时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柏龙驹先生也专门撰文:“‘石’是指安庆怀宁石牌一带为代表的徽班艺人,‘无石不成班’很形象地概括了在安徽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的戏曲宗师,他们既是徽班著名传人,又是京剧开山名家。”②
近年来,石牌镇着力打造具有“京黄戏曲+”特色的文化品牌,用戏曲的形式唱响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
依托石牌老街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历史,通过城市更新手段,激发老街新活力,打造全新的戏曲文化旅游名片。
同时着力打造石牌戏曲文化体验空间,形成处处有戏、步步精彩的戏曲场域。
已启动徽班博物馆、京黄大剧院、游客接待中心、徽班进京长廊、石牌镇城市更新(一期)等建设项目。
以戏曲文化为主题,打造戏曲文化产业园,壮大一批戏服、盔帽、道具等戏曲行头制作产业和戏曲文化旅游工艺品制作产业。
把握节事庆典中的戏曲表演需求,延续现有“京黄故里”石牌戏会、中国(石牌)戏曲论坛、文化惠民戏曲演出,精心打造节庆戏曲表演服务。
积极整合戏曲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组织文博、非遗展示活动,创建一流的戏曲非遗展示平台。③
2016年石牌被安徽省民政厅授予“千年古镇”称号。
2017年被国家住建部认定为全国特色小镇称号、被安徽省命名为戏曲文化小镇。
2021年被省文旅厅列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
说明:①③选自百度《腾讯新闻》(非遗之美)“无石不成班”部分节选。
②选自《凤凰网》安徽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