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台湾的《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这本书,把断断续续给孩子讲绘本的习惯重拾了起来,每晚睡前坚持陪他看绘本。说来惭愧,孩子已经习惯了睡前讲绘本的习惯,倒是我这个做妈妈的,经常以各种借口搪塞他,比如“今天太迟了;妈妈累了”诸如之类的话。要知道,孩子喜欢看绘本听绘本是一个多么难得可贵的好习惯呀!绘本里,藏着爱要怎么给的艺术。刚好本书中有一句话很好,分享给大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坚持的行动力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过今天的主题重点不是讲绘本,而是讲《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是谁的需求没被满足”。这是一个我们在平时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弄明白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许多生活中的不愉快。
从讲绘本这个事情中,显然,孩子是喜欢绘本的,也习惯了睡前妈妈陪他读绘本故事。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觉得时间太晚了该睡觉了,或者我自己没在状态没能陪他读,所以斥责他早点睡觉,这样的结果有两种,一是他妥协,同意明天讲,但是含气入睡;二是我妥协,我给他讲,但是也是心里有气,往往没办法全神投入,讲的效果也不好。这样的两种结果对谁都不好。
其实我自己心里清楚,最本质的原因是因为我希望到一定的时间点他早点入睡,我就能够拥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是我的需求——孩子早睡,我能够拥有自己的时间这个需求没被满足导致我拒绝给孩子讲绘本,导致我和孩子都生气,这是我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那搞清楚这个需求问题之后,我就明白,需要解决的是我的想法和情绪,与孩子无关。
所以一旦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我需要先自我觉知,接受自己的情绪,更不要因为我的问题把气传给孩子。这个就是需求归属的问题。
大家想想,在平时,我们生气是因为谁的需求没被满足?比如,七夕情人节,我们期望爱人给我们送一束美丽的玫瑰花+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结果他压根没这个概念,加班到很晚才回来。你是不是很生气,一肚子火,回来跟他生气,而他却一脸懵懂?思考一下,是我们的需求没被满足,还是他的没被满足?显然,是我们期望浪漫的需求没被满足,所以我们生气了。
再举个例子,我们和朋友约好十二点吃饭,他迟到了一个小时,我们很生气!这是谁的需求没被满足?是因为我们期望别人能准时守约的需求没被满足,所以我们生气了。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大家是否明白了“谁的需求没被满足”这个问题呢?
希望我们能通过刻意练习,时刻保持觉知,与生活和平相处❤。
作者:我是有虎牙的谨遥,一位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平凡却独一无二的闽南姑娘~励志做个幸福的人儿,希望身边的你我他都一起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