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已读过几遍《红楼梦》,然而心中一直带着遗憾。不得不把心思放在考点上,没有机会自由感悟它的韵味。所以,我又打开了书架上散发淡香的它。
再次阅读,我的眼前不仅是大观园昔日繁盛、热闹与今日衰败凄惨的对比。更多了对故事背后封建社会的认知。
林黛玉生性郁郁寡欢,正是由于女性受时代的凌辱和封建文人渴望自由而不得的窘境。凤姐的趋炎附势,我们在一开始便领略过了。先是哭林妹妹的悲惨遭遇,因贾母说她才刚好,你又哭上了。便瞬间由哭转笑。而我们又不得不同情凤姐,毕竟身在这个时代,有太多不得已。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点人情也能让人十分温暖。曹雪芹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让他塑造出晴雯这样心地善良、充满爱意的姑娘。她病补雀金裘的画面,让人忘不了她的心灵手巧和对宝玉的钟情。
说起人物,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刘姥姥。虽是不起眼的村妇,看起来又与大观园格格不入,但曹雪芹把她安排成全书的线索人物。初入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繁盛,也交代清楚了人物。二入大观园,正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而最后一次进入大观园,贾母已逝,凤姐生命垂危,善良的刘姥姥收养了巧姐。这样一个朴实勤劳、乐观豁达的小人物,让大观园透进来一丝光芒。想必大观园中的人也羡慕这样的活法。
再说说宝玉与黛玉宝钗的爱情。宝黛二人的心意早已流露。黛玉羞涩、腼腆的表现实在耐人品味。在那暮春时节,黛玉探望宝玉,因吃了闭门羹,又有伤春怜己之情,信步走到花冢。宝玉听着她的《葬花吟》,心中十分悲痛。黛玉在《葬花吟》中痛哭着她的命运,与其说伤春,不如说同情自己如落花般的命运。她的结局也正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让人最心痛的场景或许是,黛玉拼命起身,把诗稿焚毁,而另一边,不知情的宝玉正与宝钗举行婚礼。黛玉为爱情熬尽了最后一滴眼泪。
如今人们还津津乐道,你会选择多愁善感的黛玉还是知书达礼的宝钗。选黛玉的,欣赏她的真性情,爱她的一颦一笑,并坚持爱情不因被世俗捆绑。选宝钗的,看中她举止娴雅,善解人意。
还好,在这个时代,我们已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红楼梦》版本一般有两个体系,前八十回是抄本系统,后四十回是印本系统。高中语文老师曾吐槽它的结局,他认为如此“圆满”
的结局并非曹雪芹的本意。的确,就像如今早已看腻“中国式大结局”,我更愿意好好地体会凄凉美。再说,在那样一个封建王权不合理的时代,灭亡是必然的。所以说,《红楼梦》的结尾有些不合我意。
说不尽的红楼梦啊,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我还会再次阅读。它说尽了旧社会的丑陋,也歌颂了叛逆者的勇气。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鼓励今天的年轻人追求婚姻自由。而曹雪芹对封建制服的反抗,又鼓励我们追求个性、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