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为什么会这样?”
“你怎么会这样?”
“我认为,你应该这样!”
“按照我说的这样做!”
这样的场景,通常出现在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上司和下级的谈话中。
2.
我们认识这么多年,我以为你是了解我的,谁知道。。。
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
我以为你知道!
原来,你还是不了解我啊!
你变了,不是我认识的那个你了!
这样的场景,通常在恋人,朋友间。
3.
最近公司安排一次为期六天的旅游。和一个很熟悉的同事住在一个房间。起居同行的时间较多。本就知道,他虽是男性,但是,做事维诺,喜欢唠叨,对事情,拿不定主义。
以前大家的相遇只是擦肩,偶有交集。倒也没有什么感觉。此次为期的六天,每天被他的唠叨,搞的脑袋嗡嗡。购物的时候,举棋不定;购完后,看到更便宜的价格, 懊丧不停。谈话中,“假如”“早知道”“还不如”诸如一些事后诸葛亮的总结性话语,让我总感觉人生过得,就是为了后悔和懊丧。令我不胜其扰,几近崩溃。恨不得割袍断义,老死不相往来。
4.
人与人之间,促进感情,加强友谊,提升效率的捷径,就是沟通。达成共识。从而推进事情的进展和速度的提升。
然而,往往以上的沟通方式,即令相互沟通的不畅,也让沟通的心情和态度变得颓废消极。
其实,沟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彼此对于事情进展的进度,了解沟通双方的性格,理解彼此工作职责所承担不同的责任性。才能让在相同的语境,相同的前提中进行谈话,才能有事半功倍的结果。
只是,我们更多的想当然,认为,对方已经了解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认为朋友非常熟稔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已知标准,去评判别人,无论做事还是交友,结果都会反方向,南辕北辙,逆向而为。
相互,受到的教育差别,生活环境不同,在日常熏陶下的做事方式,也会不同。在沟通的过程中,先要设置一个系统,让双方能够了解,沟通的目的和方法,求同存异的过程。才是有效沟通的方法。排除性格差异,排除已知条件理所当然被认为对方了解。语言就是用来表达,达成共识和加深了解。不是意会和猜测。
同时,批判、评论是沟通中最大的沼泽。让思路,感情深陷。带着主观的态度去进行沟通,往往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累犬,让谈话没有结果,事倍功半。双方背道而驰,进入死循环。一张白纸,带着主观的色彩,如何去画蓝天?还是先让自己归零、放空,把每一次的尝试,都是第一次。沟通交流中,更多的是吸收,才能成长。才有回馈。
人生,是一场苦行和修炼。改变内心才能推动外在的变化。暴躁脾气、高声贝的音量、指令性的语言,都是修行的大忌。不要用自己的标准为准绳去衡量别人的对错。生活,无对错。多一份理解,多一点推己及人的心态,在体谅中去认知,让自己身边的关系和环境,更和谐,温馨。这一切,可以自己创造。
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