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多怕一事无成呢?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
觉醒好像是必然的,或早或迟,无可避免。
但现在这个时代,觉醒听起来就像是惊醒。
你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醒了,还是没醒。甚至怎么醒的是其次,怎么个醒法也不重要,关键是醒来之后该如何呢?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什么人生如梦,人生如戏。那之后,是继续做梦,继续演戏,还是?
作者丨谢丹儒
图片丨谢丹儒
年龄和时间是自我认知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好像只有这样,才恍恍惚惚能抓住点什么。
就像一句话说的:“借助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
放到时间里来说,也是如此。借助时间的流逝,我们才渐渐认识自己的人生,但自己的人生还是比时间更重要。
年龄和时间一样,都是计算方式的一种。前者对应的是自己的生命尺度,后者对应的是记录历史的长河及与个人交集的部分。
以前看侦探小说,总是很容易想起时间这个概念。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正常的逻辑,比如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如果不这么做,就需要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否则就被认为是有预谋的。这一点是否荒谬不说,但这确实是个常识。
好像所有的人都应该这么做,这是共识。到了晚上就该好好休息;到了工作时间没有特殊事情发生就该正常工作;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做符合这个年龄段的事情。
但仔细一想,你很快便会觉得这其中依旧还是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晚上出去瞎转悠,这有什么问题吗?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依旧不结婚,这有什么问题吗?
时间并不能说明什么,人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智。
多的是不务正业的人,多的是身不由己的人,多的是不符合常理的事。
但好像大家都不这么认为,带着固有的偏见和共识,好像自己就真的成为了集体的一部分,好像只有按照群体的生活方式生活才是正常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确实符合人们心理安全感的需求。
但是,从来如此,便对吗?对此我表示深深的怀疑。
一、
我们有多怕一事无成呢?很怕很怕。
看看我们的消费记录,看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看看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很轻易就能发现其中恐惧的踪迹。
每个人心中多少会不自觉的萌生一种叫“更加如何”的冲动,这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也并非总是如此。就像人也并非时常能够保持理智是一样的。
在理想状态下,人们确实都把自己想象成永远理智的人,永远清醒,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可现实就是现实。就像冲动消费,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经历。一年到头,看看账单,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赚了挺多钱的。再摸摸自己的口袋,囊中羞涩。甚至,你努力去回想,去计算,依旧还是会很容易遗忘自己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傻事,竟然花了这么多钱。想不起来,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和不想记起也有关。
就像人们在花钱的时候,总能很轻易的找到花钱的借口。为了美,为了短暂的快乐,为了庆祝……通常而言,被用的最多的,还是爱自己这个借口。
此时的爱自己,别指望说有多么的理智,更多的不过是不这么做好像会失去些什么,可能是快乐,可能只是一念之间的恐惧,又或是纯粹的为了享乐。
之后呢?为此懊恼不已,还是在消费完之后便有一种“得到”的补偿相互抵消。
总之,不论是哪一种,钱就是花出去了。
二、
说起一事无成,大多数时候是和时间或年龄一起并提的。
在小时候,我们不会因为一事无成而感觉到焦虑,更不会为将来而过多的担心。不会的。
小时候的我们,只会憧憬着未来,对未来抱有诸多美好的幻想,想象力爆棚,浮想联翩,有时甚至会为自己的幻想一连高兴好几天。
但是,长大后就不一样了。这种幻想脆弱得经不起丁点的破坏,现实、世俗、偏见、众人的眼光,都有可能让幻想破灭。
无疑,这是个残酷的现实,残酷得连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梦轻易就被破坏。被别人,被自己,又或是被现实,破坏的体无完肤、支离破碎。
有时候,也纳闷,怎么长大了就不能继续这样下去呢?
可能就是这样,小时候,我们更多的决定依赖于父母,依赖于身边的人,仗着被爱,很多事情都可以如愿以偿。
可是,长大了就不同了。长大了就意味着独立,需要独自承受,需要自己去争取,去努力,去追求。这条路是孤独的,孤独的同时既充斥着自己对自身的怀疑,也饱受着别人的非议。
只要自己稍微脆弱,稍微退缩,很多事就与我们无关了,归根结底,好像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一事无成,就像是在说我啊,我的价值,我的存在,真的很差嘞。
尽管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但是我们依旧能够察觉到内心的隐隐阵痛。
还有什么比怀疑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更糟糕的呢?
这就像我们花了大半辈子去追寻人生的意义,结果却发现人生的意义不过是一个伪命题。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生命又该如何继续?
三、
前两天,跨年夜。
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朋友买了两瓶酒,买了点卤料,就那样过着。
朋友本身是不爱喝酒的那种人,就是偶尔和我在一起,知道我会喝酒,就陪着一起。
当时,我自己也有买了一瓶,还有喝剩下的半瓶干白。
三瓶酒,我喝了两瓶。
人到了某个年纪,似乎就是这样,喝了点酒就喜欢唠叨。
以前,我老爸是这样,那时我总觉得老爸太聒噪了。
如今看来,我似乎也是这样。
聊着聊着,很快就聊到了我们自己,聊到了家里。
朋友说,他这么努力的工作,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不是为了自己。每年回家,左领右舍,亲戚朋友的看法对父母伤害太大了,他也这么大人了,不愿意让父母去承受这么多。
朋友比我小两岁,这方面他似乎比我要老道很多,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
我就比较自私了。出来好几年了,每次打电话也都是他们打给我,我很少主动打电话回家,哪怕逢年过节,我也这样。
好几次,就因为这个,我被老爸骂得现在想起还觉得脸红。
这里面既有对父母的愧疚,更多的还有一份自责。
一事无成,是造成我不愿意打电话回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我不希望自己的困扰继续困扰着父母,同时,我又不想说谎。而他们又每次都爱问这些,所以,能避免的时候我就尽量避免。
我不是多么怕一事无成,我个人倒是不觉得这有什么,但是我会心疼自己的父母,不忍心他们因为我的缘故而过多的担忧,而他们的担忧就是我的担忧。最后,导致我不得不怕。
可是,我能拿这现实怎么办呢?我不能拿它怎么办。
四、
有时候,我会特别的恨自己。
恨自己不够狠心,对自己不够狠,不够勤奋,不够努力,不够安稳。
父母几乎每年都会和我说同样的话,他们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要争气啊。
说完这句话之后,他们便沉默了。
我知道这是他们的宽容,但是我自己却不能就这样原谅自己。
可是不原谅自己又能怎么办呢?
我也很想努力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工作,好好的找一份工作,然后稳定下来。
我也希望能够尽快的找到自己爱的人,一起结婚,事业有成,早点生孩子。
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争气一点,可是总有些事情总归不尽人意。
不否认,某些时刻的自己确实很讨厌,哪怕自己也觉得讨厌。
但是,这就是自己呀。就像父母可以选择是否要孩子,却无法决定孩子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人世间呆的时间长了,这种事情便屡见不鲜。
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罢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凡,过多的夸大自己的收获,或是自己喜欢的东西的价值,又或是稍微沾亲带故便觉得倍感亲切。
换个角度讲,这不正是说明我们的平凡吗?承认或不承认,平凡就是平凡。
一事无成,兴许确实是个人原因,那么多的人,谁就真的比谁更高尚吗?
有些人确实事业有成,但他们的灵魂都发臭了,腐烂了,谁更惨些呢?
五、
不过,年纪大了,一事无成,也并非一无是处。
年纪大了,欲望也变得日渐纯粹了。
比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劳而获,财色兼收、醉生梦死。
年纪大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哪怕愿望没有实现,也不会太在意了。
最起码,不会再为愿望没实现而产生过多的情绪,或因此失眠。
至于其他的,也许确实很重要,但是当你求而不得的时候,当你得不到的时候,当你竭尽全力依旧错失了的时候,你会醒悟过来的。
而另一些东西,哪怕再怎么美化,哪怕你再怎么喜欢,哪怕你再怎么抓住,它依旧只是它,它无法像我们一样成长,终有一天,你会醒悟过来的,你会意识到生命中很多东西,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每个人都会有觉醒的时候,或早或迟,无可避免的觉醒或惊醒。
有时,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醒了,还是在另一个时空醒了。甚至怎么醒的是其次,怎么个醒法也不重要,关键是醒来之后该如何呢?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什么人生如梦,人生如戏。那之后,是继续做梦,继续演戏,还是?
我选择真诚做自己。
至于别人的评价,这年头有眼光和见识的人并不常见,也就随他们去吧。
想知道的人迟早会知道我们本来的样子。
不知道的人永远不会知道。
甚至,这都压根不是知不知道的问题,也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以及什么时候才既想知道又能知道。
人为的皆复杂,自然的皆简单。
那就让我自然而然的复杂,又简单的生活着。
我们有多怕一事无成呢?我很怕。
但我依旧愿意继续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