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先生的每一次对话,都在有意无意启发我的思考。
写在前面:
与茶共话成长集,是我和我的良师益友茶先生,多年来一些聊天场景感悟到的启发。
之所以整理起来,是发现和茶先生这位长者和朋友的对话,给我带来了更高级的智慧陶冶。受益终生。但我敢负责任的说,茶先生也没有想到这些事情对我如此有启发,因为对他成功的人生和丰厚的阅历来说,他只不过是随口说了些“常识”。
茶先生是谁?
他是我进入职场的第一个领导,第一位导师。茶先生因为长我十几岁,目前是半退休状。他是著名摄影师,他是著名策划师,他是一个培养出藤校孩子的爸爸,是师母眼里非常靠谱的老公。
茶先生最近好像有那么一点点“丧”。
他在给我的信里写道:(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茶先生自己的生活感言)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在个人的某项技能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也就是俗称的半瓶醋状态,会在忽然之间发现这项技能归零,你什么都不会了。
是谁把一向智慧自信的茶先生打击成这样?你肯定想不到。是作家和菜头。
茶先生欣赏和菜头很久了,最早老罗的得到APP刚起炉灶的时候,茶先生就推荐我订阅了和菜头的《槽边往事》专栏,茶先生说:
“文字在他手里,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但却字字入心恰到好处。这背后的功力,怕是学不来。但我当成我的目标。”
有段时间,茶先生为了践行“学习和菜头好榜样”的自我目标,每天写一点随感,随手发给我。事实上,他根本不在乎我看不看,我就像一个年久失修的邮筒,闷声不吭却因为年代久远值得信赖。
在这里我要重点说明一下:
茶先生是我的前辈,我们都是做新闻出身。在我们的稿件里,不能有任何一个字是夸大事实的。因为我们有更强大和直白的图像来做载体,“电视语言”最忌讳的就是极尽修饰。所以,很多善巧文字的大拿到了这里都变成了一无是处的“书袋子”。要不断的做减法才能适应。
而我们这些逻辑还比较过关,文字简单粗暴的“半文盲”,却在电视行业找回了缺失的“文化”。
言归正传。
读者看前面的系列文章也都了解一二,茶先生因为近一年来迷恋猫,从零开始在做猫的自媒体,除了他擅长的视频和影像外,文字成为了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技艺突破堡垒。而和菜头,也在写猫。
每当茶先生写完一篇猫,偷偷去看看和菜头写的猫,就被打击一次。如此二三,茶先生就“丧”了起来。他感觉到驾驭文字,修饰文字,传达文字能量这件事,在他身上显得收效甚微。
那么,和菜头到底怎么写猫?为什么让茶先生如此赞叹不已,我分享给大家感受:
茶先生像小学生分析课文一样,将这里面的字句做了梳理,因为他养猫并且极度爱猫,所以,他更能看出这段文字的精彩之处。
“那些我日日和猫咪呆在一起所见到的细节,为什么没有在笔下用人的正常语言表达出来?”
茶先生这句自问式的语句,足以看出他对自己写猫方面文字的“不满意”。他又分享了另外一段,用他自己的话说:叹服!
茶先生在信里自问道:
这种场景不是很常见吗?猫咪在开心的时候,尾巴就会高高的竖起,我甚至不止一次地拍到过竖起的尾巴还打了一个优雅的弯。我会写成尾巴打了一个弯吧,但我一定没有想到会写成,在尖上,轻巧地弯曲一下。两相比照,我的文字至多是一种陈述,而不是描写。
我感动于茶先生这种做什么就想把什么做好的精神。我更感动于他能够俯下身去,把和菜头的文字,一点点的像剥洋葱一样剥下来,自己对照着偷偷进步。
看着信,仿佛看到了一个书童,努力的看着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又是打勾又是划线,心里各种喜欢。
看完茶先生的信,我一直在想,要怎么给他回复。和他回复些不痛不痒的安慰的文字,显然不是他这个段位所需要的。在长期的交流中,我大概知道他内心早已有了答案,只是需要一个友人的“旁观者角度”。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一直觉得这个禅理适用于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
很巧的是,今天早晨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了这么一张PPT,觉得正好可以回应茶先生:
细看这张图,和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人生三重境界类似,讲的就是人生不断进阶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变化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我发给茶先生,并且配了一句简单的话:
“突然发现自己无知了,是说明你进阶了吧?这应该是好事情才对。你可跑慢点,我都已经追不上了。”
显然,茶先生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他发了一个笑脸,外加一句话:
“行,走慢点,不然前路漫漫太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