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秘密花园的群里就热闹了起来。
从户外瑜伽引发了一场关于纠结的讨论。慧纠结的是自己跟着keep练瑜伽还是报班跟教练,敏除了纠结要不要去做两周一次的义工外,最让她痛苦的是常常在关掉闹钟继续睡懒觉和逼自己早起去公园晨练的思想斗争。
生活中,我们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纠结,各种做与不做的摇摆。从小带来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让我们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两难境地。
在纠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带来许多的后悔,悔当初为什么不去做。
凡是纠结,必定是内在有冲突。
在纠结中,我们需要的不是马上去做决定,而是停下来,去看看,纠结的究竟是什么,要的是什么,困难在哪里。当看清真正的问题所在时,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比如敏的纠结,睡懒觉和晨起运动。这个选择的最终要达成什么?是身体健康,还是与自己对抗,或是其他。当确立了目标,选择就不再是一对一的对抗。
很多时候我们只把焦点放在了我做不到的困难上,焦虑沮丧,信心全失。忘记了目标,忘记了出发心,忘记了此刻能做的是什么。
记得多年前,苏底尔老师的课上,我问老师,如果说要活在当下,那到底要不要设立目标。老师的回答很简洁,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在现代充满竞争的社会,设立目标是好的。但设好目标,就要把目标丢开,否则,你的能量都在目标上,对目标的憧憬也好,对目标的担忧也罢,你的能量没有办法在当下。设立好目标,它成为一个你要前进的方向,就可以把它丢开了,然后把能量集中在当下你可以做的事情上来,这样你就能向着目标前进。目标是关于未来的,而你得活在当下。
很多时候,我们眼里总是看到未来,心中最想要的,因为与现实距离太过遥远,达成目标太过艰难,而丧失了前进的信心、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一边是割舍不下的渴望,一边是难以跨过的坎。
仍然以敏睡懒觉和晨起运动的纠结为例子,假设敏想要的是运动。每天坚持很困难,那么可以从一周一天开始。一个小时做保证你不了,半个小时,二十分钟,甚至只花几分钟做三组开合跳都可以。晨起很困难,那么换个时间,中午、晚上都可以,不是非得晨起。
方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你不是在自己的两个选择之间对抗,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当下情况的方法。当然有些人习惯把焦点放在困难上,发现一个方法,就先去找它的困难,那就另当别论了。
学画的课上,老师说素描的黑和白并不是最重要的,在黑白之间,最重要的最丰富最变化多端的是灰色。
今日我有些明白,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在做与不做之间,有着非常宽广的地带——如何做,基于当下出发的如何做。
就比如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不太满意,一是没有好的配图,二是写的不够深。那么我是要写下它,还是等有配图了再写好它。如果等配图,我一定会忘记它,如果等写得完美,我一定会丢了它。这些完美的未来,都不如,在当下我写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