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到厦门读书生活了三年,又在欧洲呆了四个月,走了十个国家,吃了不少各地的特色美食,发觉食物里真正藏着人间百味。
一、食物里有故乡
饮食人类学课上,老师让大家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最喜欢或者最常吃的几种食物,我写的是“虾饺/兰州拉面/剔尖”,老师看到我的答案:“哦,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同学”,下面一片笑声。
老师没听过剔尖这种山西特色食物,根据虾饺和兰州拉面先后猜了我来自广东、甘肃,我都摇摇头,有两三个山西的同学回头看我,目光了然,那意思是“找到组织了”。
食物就是有这种瞬间划分人群的属性,不需要询问,熟悉的人立刻就能判断出你是哪个地方来的或者去过什么地方,这种判断往往出奇的迅速和精准。
我给老师分析自己的答案 : 虾饺是旅游时吃的,很喜欢,但并不能经常吃到。兰州拉面各地都有,清汤浮着红油,饥肠辘辘的时候最想念的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拉面,但是喜欢吃这些的人很多,不足为奇。
而剔尖最特殊,它又叫拨鱼,是山西的一种面食,和好面团之后用筷子或者其他器具剔面下锅,面两头细,中间粗,细长梭子形状,能说出这个名称的基本是本地人或者至少在山西生活了一段时间。
二、山西人的血液里流着刀削面
听了我的介绍,老师说,那看来剔尖和刀削面差不多啊,我歪歪头想了想,没有反驳。但在我心里,剔尖和刀削面不是一种食物,它们手法相像,只是用的工具和面的形状不同,但我总觉得这不同不仅仅在于形状,可让我说,我也说不出是哪里,大概它们对我来说对应着不同的生活场景和心理期待吧。
本地人似乎总会不讲道理地坚持一些外人看来并不严重的区别,如果不是山西人,不会把面分成拉面、扯面、刀削面、刀拨面、剔尖、猫耳朵等等,不都是面吗,还能翻出花儿来?但对一个地道的山西人来说,每一种面的视觉、口感、适合做早餐还是午餐、与其他食物或调料的配合都有着微妙的规定。
在学校食堂吃面,总是四五种,两种泡面(一种成块的,一种散的)、一种粉、一种手工面,有时还有担担面。厦门的饭店把手擀的全部叫做手工面,切的、削的、擀完用机器压出来的都一样这么叫。如果没有图片,其实很难想象出这碗面具体的样子和口感,但在山西只要听面的名字就可以判断。
平时我们并不会注意这些细节,但如果有人打破了这种规则,就可能会变得有点龟毛。食物中有太多我们享受惯了却没有深思的趣味,而食物的特定法则早已不知不觉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之中。
三、西红柿也是柿子
再举一个栗子,有一次我和舍友提到柿子,在临汾的土话里,柿子除了黄色的甜柿子(见下图)还包括西红柿,西红柿被我们叫做洋柿子,简称为柿子。但是舍友不能接受这种叫法,坚持黄色的才是柿子。
我查了百科,舍友说的确实是对的,但即使我知道了他们的区别,仍然很难改口。 这样的地方性知识放在规范的语词定义里是不准确的,但它们在我从小耳濡目染的地方文化里却具有绝对的正当性。
语言外壳最初不过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要真论证起来,是无所谓正当和精准的,只有语言所指代的东西才和我们息息相关,构成了我们理解的客观世界和生活文化。
四、家乡会在吃饭上赋予你小小特权
1.南米北面
如果是在重庆吃饭,小饭馆点条大鱼,加些配菜,免费盛米饭,几个人搭个伙,花上百十块钱无论如何吃饱了。吃面的话就比较尴尬了,汤面多见而炒面少见,最多的是麻辣烫,也可以做主食,总觉得吃得不扎实。
如果是在临汾,中小面馆到处是,除了面还有炒菜和酒,一人一碗面,再加一个肉菜、一个凉拼,一瓶酒,不过五六十元,就是很舒服的一餐了。一个人单点一碗面,六七块也能填饱肚子。吃米饭就只能点二十元的盖饭套餐,或者单独点米饭和菜,米饭按小碗付钱,可能两三碗才饱。
现代饭店提供的食物已经不大受作物的地理位置影响,但北方面贱、南方米贱的传统却依然被保留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
这种潜意识还体现在我们对不同食物的认可程度,比如让我们吃欧洲的食物,虽然有沙拉、面包、肉丸,明明各种营养都不缺,可总觉得好像没正经吃饭一样。
2.家乡与外地吃饭的区别
此外,在外地吃饭除非是旅游的时候会吃一些很有名气的当地美食,其他时候,常常会选择去那些标准化的地方吃饭,比如沙县小吃或者麦当劳,避免踩雷。但是在家乡不同,随便进个小饭店,根据经验大致判断下饭店的水平和口味还是很容易的。
当然,你还会掌握很多小tips,比如谁家的混炒会放更多的花生碎,谁家的红油辣子味道最香又不呛嗓子,谁家的刀削面削得最薄口感最好。我常去吃面的地方,大叔做刀削面,人站得离锅还有段距离,在他的掌控下面照样连成一线依次跳入锅里,削出来的面片一般薄厚,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有次时间很晚了,我走入面馆里点了一小碗面,端上来面却在碗里堆成了小山。老板娘,笑道 : 姑娘你是今天最后一个客人了,就把面全给你下上了,你多吃点啊。
标准化的饭店即使倒掉也会保证每碗面的口感和分量相同,安全但是没有惊喜。而小饭馆可能偶尔少了点面,那就给你添个鸡蛋,或者食材准备多了免费送一点也是有可能的,这是大饭店尝不到的温情。
五、饮食文化具有流动性
地缘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食物建立的,这以食物在区域内的流动性为基础。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建立友好关系的最快方式是什么?请他吃饭,唠唠他们那旮沓的美食啊。
还是以山西为例,山西有很多他省传来的饮食,比如早餐的河南水煎包胡辣汤,西安的凉皮米线肉夹馍,东北的烤冷面麻辣拌,还有全国人民都喜欢的兰州拉面、云南过桥米线、黄焖鸡米饭等等。
没到云南吃过过桥米线,没到兰州吃过兰州拉面,去过西安但西安凉皮和我熟悉的那种口味完全不同,这并不影响我喜欢家乡并不正宗的过桥米线、兰州拉面、西安凉皮,它们虽然是外来的食物,但早已经融入到这个城市的口味和文化之中,至于本来是什么样子,反倒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