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此静坐》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小散文,也是我尝试着给儿子讲解文章如何谋篇布局所用的第一篇例文。当然,我也并没有多高的文学素养,只是本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努力牵引出他一点点的“文心”,若他能有所启发,即使甚微,那也算不虚此试了。
我首先让他将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在对文章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静坐是为了干嘛?”他有些茫然,小声呢喃道:“是为了回忆,思考,写文章?”我有些惊喜,他的理解能力还不错,“你说的很对,让我们用作者的话说,是为了创作。”于汪曾祺而言,静坐是为了创作散文小说;而于文章最后提到的齐白石而言,静坐是为了创作书画作品。
接着,我带他将文章的行文逻辑顺了顺。文章一开始便点了题,“无事此静坐”从何而来,原来是汪曾祺小时候在外祖父的会客室看到的,墙面上挂了幅字,上书便是这五个字。大了之后,才知道这五个字原来出自苏轼的诗词,后面还有五字,“一日似两日”。然后,文章对“静”“习静”进行了诠释,何为静,而又如何“习静”。提到了毛主席如何锻炼此能力,而作者又是如何因缘际会习得的。之后,便引出了作者近十来年养成了创作之前先静坐一小时的习惯。
继而,文章提到了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曾在书画作品《藤萝》中题有“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老人对于静思也是十分钟爱,创作时往往也是“心闲气静时一挥”。由此来印证“静坐”对于创作的帮益作用。文章最后,汪曾祺先生提到写作此文时内心有些浮动,所以此文也兼有“反省”之用,他需要收敛心头之“草”,静心修养,专心创作。
而就此文的布局,正好可以用他前两天刚写的《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来套用一番。行文逻辑也是相似的,“何为记忆深刻”,在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人、一些场景让我们记忆犹新;“什么记忆深刻”,把记忆深刻的那一件事付诸笔下,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经过结果;“记忆深刻为何”,为什么这件事记忆深刻,它背后隐藏的触动点是什么,而他想写的主题是友谊;“感悟记忆深刻”,抒发对于生活的浅显认知,美好的事物、情节、情感卷藏脑海,稍有触及,翻涌而出。
说了半个小时左右,后面看他哈欠直打,也不好一直挂着他了,便领着他洗漱睡觉了。希望明天醒来时他还能对今晚我俩这一番交互有一丝记忆,下次再拿到陌生的作文题时,心中稍微有些梗概,大体上还是能写上两句的,而不是只会说,“我不会写”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