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这篇文章,是我跟小何同学决定一起运营一个公众号叫“萧何进化论”,需要一篇开头文章来介绍我们之后要做什么,我们的初衷是用我们付费买来的知识,以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一点一点打包给大家,激励我们还有一些三观相投的朋友勇于去改变,跨出舒适区,用战术来实践战略。但我构思了很久,觉得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我还是想第一篇文章呈现我身边几个真实的人生面,没有对错没有好坏,至于你更喜欢哪种,你比我要清楚。
我的一个刚过而立的朋友小光,大学读的是法律。毕业回到老家一个二三线城市,父母给安排进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每天朝九晚五旱涝保收,日子过的中规中矩。他也有倦怠期,想着去一线城市打拼,来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但他很快找到了自己优势和方向,他利用自己的大学专业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同时利用自己在事业单位的人脉来跟法院对接资源。现在结婚生子,事业也干的风生水起。
我要讲的这一位是我的一个故友,大学在北京读,毕业就留了下来。在一家培训机构工作做销售岗,头两年处于职业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甚至有想过逃离帝都的想法。当度过了职业适应期之后,他开始慢慢规划自己的职业,他知道自己喜欢培训行业,给自己定了一个五年目标成为职业讲师,同时明白自己的性格更偏向内向,不擅长调动现场气氛,他更喜欢少数人深层次沟通,所以决定往咨询方向发展。生活中相对获得资源比较丰富,周六日会参加一些好玩的活动沙龙,由于喜欢户外,在业余时间会做领队去户外爬爬山徒徒步。
很多人可能感觉这两种人生好像都还不错,其实我们明白了这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其实就不太难选择是到一线城市打拼还是留在二三线城市生活。
一线城市是以商业为导向。需要创新和变革,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资源配置相对公平。需要的是提高我们的能力,结实同行精英和人脉。接近这个社会最新的东西,能够盯紧这个时代的大趋势。同时一线城市文化氛围相对浓郁,教育医疗资源相对完善。
二三线城市是以资源为导向。相对比较保守,以维稳和做人为主。所以在二三线城市提高情商,充分利用人际关系网络特别重要,同时生活压力没有一线城市大。现在互联网时代,也在逐渐缩小城市之间资源不平等问题。
其实讲到这我想表达的基本都表达完了,A和B两种生活,但我还想讲讲第三种。他跟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我做不来他这样而且有点不赞同他的一些行为,但我确实特别羡慕他的活法和人生态度。
他是我2016年接待的最酷的一个沙发客小风,一名英籍华人从小跟父母移民到英国。大学没有毕业就出来流浪,已经在外漂泊了九年。我问过他,你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他说:“我想看看这个世界就这么简单,不想行动前一定要赋予它一些冠冕堂皇的措辞,没钱了就呆在一个国家老老实实挣几个月钱,然后就开始下一段旅程,花完了继续挣。”
说实话我有点被他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说动了,我们多久没有“纯粹”的做一件事了,只是喜欢和有趣。我们都是社会动物而且很难脱离,虽然做不到像小风一样体验世界,但我们在人群中偶尔跳出体制外,不为了任何理由,就是想做,跟别人无关,又何尝不是一个小确幸呢?
这就是我提供的三个我身边真实的例子,没有好或坏,对或错。都有它的两面性,主要是看我们自己选择天枰的砝码更倾向于哪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