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再读《论语·八佾篇》:过去的认知,未来的边界
继上次“赤子之心”之后,觉得自己在日常中已经在注意,改变和调整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态,直到今天再读《论语·八佾篇》才发现原来孔夫子也遇到相同的事,也认识到自己还做得很不够。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老夫子也有跟我一样的困惑而他在不断践行和学习,这才是真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在我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或被参与“论礼与非礼,哪争知与不知。”这正是我的困惑。 要修身心,便是修这个“直”,即正直之心。在此感悟是,这里不是讲孔子明知故问,不是这个意思。讲明知故问,这是错误的。夫子是肯定他在学习当中有不扎实的地方,他自己再次求证,或者还不了解的地方,去请问别人,这是他真诚直心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就是礼的精神。
用“赤子之心”来解释最好不过,认知障在于你过去的认知,就是你未来的边界。所以需要不断的修身与修心,澄怀而味像,展现本我,磨砺本我与认知。在各处虽都有相同或者相似的体验,我们只会看见我们“想”看到的世界。我们最终,面对的是曾经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 很多次在公司步行看到树就觉得是树了,看到竹子就觉得是竹子,也从来没想过探究树与竹存在的必然性。延伸到工作中的关系一样,我们是通过沟通去了解一个人或者事情交付的结果去了解一件事,从来没去探究过这件事或这个人 与那些关键交付有关,如何能帮助人或者事提升效率,更没考虑过如何让这种提效的模式永远传递下去。
阅历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提供我们快速判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倒是也给我们带上了行为视角的"眼镜"。回归本心:“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我还做不到每次做事都能忘记过往而 直心求“礼”,基于对“礼”的重新认识,我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先让自己深刻的“知礼”,然后每日践行,最后做到知行合一。
谢谢各位,以上一点心得分享,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