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我读了汪曾祺的作品---《汪曾祺精品文集》,其中一篇黄油烙饼使我印象深刻。
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平平无奇,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唯一让我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是仅仅是这样显得太过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之口怒斥了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萧胜和萧胜奶奶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平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平淡的语言述说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由此,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为什么以黄油烙饼为题的含义,也深深的内在体会到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