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十一
对于撒哈拉的印象,至今仍在三毛。
前阵子有看过一个征稿,主要是写关于地理方面的军事题材,刚好那几天正在读三毛全册,便心血来潮欲投“撒哈拉沙漠”稿,可转念想,我欲构思,但无关军事,于是遗憾放下了。
闲来无事,上网搜索,“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为大沙漠,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沙漠气候变幻无常是常态,何况几乎占满整个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约在500万年之前就以气候型沙漠形式出现,即在上新世早期(530万~340万年前)。自从那时起,它就一直经历着干、湿情况的变动。
可奇怪,撒哈拉沙漠却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和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沙漠。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
后来发现,依据撒哈拉沙漠里的岩画内容,可分为它们为几个时期:史前时期、水牛时期、黄牛时期、马时期、骆驼时期与帆船时期。
但撒哈拉沙漠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来源于入侵的阿拉伯人带来的骆驼,它们使贸易往来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长们将马匹和工艺品运到南方,南方的萨赫尔王国由于出口黄金和盐而变得富裕强大。沙漠中的绿洲成为商业中心,逐渐被北方的酋长们控制起来了。
长久以来,撒哈拉沙漠犹如天险阻碍着旅行者的深入探险。时至今日,几条穿越大漠的路线相继开通,使冒险家们的梦想成真。沙漠中的旅行是对人的体力与智力的挑战,但却奇异而刺激:游走漫漫大漠,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世界10大奇异之旅之一。
中英撒哈拉沙漠环境科学考察队于2001年10月14日从中国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出发,考察队中有一名中方成员,这是中国人首次参加穿越撒哈拉沙漠行动。
以上是我对撒哈拉的客观印象。
但不知你是否与我一般,由三毛赋予撒哈拉生命,通过她的用心感受与不断适应,最终形成了《撒哈拉的故事》,得以让我们将沙漠的传统严肃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撒哈拉生活。
现如今三毛于撒哈拉的故事已存于脑海,埋于心底,憧憬自由,等待自我救赎。也不知道是因为三毛,还是因为撒哈拉自身的魅力,如今想要探究撒哈拉真相的人愈发增多,这是好事。
但其实说了这么多,无关其他,我还是比较相信: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