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嚷嚷着说想去看海,就在七月底去了青岛。没想到入伏的青岛也是那么热,海滨大街游人如织,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令人感到有些沮丧。这次特意在七月初前往海边,果然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
和青岛相比,烟台就小得多,但是也静谧得多,盛夏季节游人并不很多。虽然是休渔期,但是餐馆里依然有丰富的海鲜供应,只是山东海鲜的烧法和我们内地有所不同,他们更喜欢用清水烹煮,不加任何调料,这对内地的游客来说未免太过腥气,难以入口。而且山东菜比较实诚,一个鲅鱼饺子顶合肥两个饺子大小,在我们这里十分珍贵的鲍鱼仔,竟然上一大盘,至少也有好几十只,最后因为实在吃不动被迫剩了一大桌的饭菜,真是让人有暴殄天物的感觉。
离烟台不远的蓬莱是黄海和渤海的分界线,但是烟台的海没有受到入海泥沙的扰动,看起来还是挺清澈的。我们入住的宾馆位置也很好,早晨起来走十分钟就能望见蔚蓝的大海。大概是工作日的缘故,海边的游人很少,对于我们这些边走边看的旅客来说,避免了观人潮的不适感。因为还没入伏的缘故,海水依然沁凉,即使是正午时分也不能下海,只能是在沙滩上走走罢了。烟台似乎只有两个海水浴场,第二浴场就在旅馆附近,很小,也没什么人,倒是碰到了一对拍婚纱照的夫妇。第一海水浴场在烟台山炮台附近,公交车也就十分钟左右的距离。
第一天参观了烟台山炮台。在清朝烟台是海防重镇,黄海门户,附近的威海刘公岛就是北洋水师的大本营,清政府自然花重金打造了炮台以防御来犯之敌,两尊300毫米的德国克虏伯巨炮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在甲午海战中,这些岸防炮的表现可并不出色,日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包括烟台在内的所有要塞——这是后话。
烟台另一个闻名遐迩之处,在于这里是冰心成长的故乡。他的父亲是北洋水师军官,她也就跟随父亲从福州来到山东,并在此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但是我对冰心的作品实在不感兴趣——说实在的,成天宣扬母爱,哼哼唧唧的小诗有什么好看的?
其实烟台的兴起,最早始于明代。洪武年间为防止倭寇进犯东南沿海,皇帝敕令建造烟台,也就是史书中所说的芝罘,登州。后来清军入关,在顺治年间住房军正式解散,士兵成为了士农工商,烟台也就从一座军事要塞自然地演变成了一座城镇。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被迫开埠通商,临近的威海更是在世纪之交时成为了英国租界,直到二战期间才归还中国。其实很多山东的城市都有类似的境遇,比如胶州湾就被德国抢占20年,这也是为什么在近日的山东诸城能看到带有异国情调的房子的原因。
威海在烟台附近,大约一小时车程就能到达。我们并没有参观城市,直接去了刘公岛,晚清的海军重地。入口处便停泊这着定远号铁甲舰,也是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旗舰。就我个人看来,那个大炮巨舰时代的船只最好地保留了属于战舰的美感,无论是线条,风帆,还是大炮都令人感到惊艳,相比之下,现代舰船虽然实用性增强,在美观度上却远远逊色于这种老式战舰。
其实任何一个不算军迷的人,只要认真地看看讲解就能明白中日之间的差距。且不论海战中10:12的舰艇数量比例,日本的舰船虽然吃水浅,吨位小,但是航速明显比清军快,加上最近装备了英国速射炮,火力其实不输于清朝的德制大炮。海军属于一种需要大量消耗军费的兵种,近十年水师竟能不添一船一炮,甲午的失败也是必然。
又去了甲午战争纪念馆和威海英租界纪念馆。甲午之严重后果,不在于赔款两亿两白银,更不在于割地和开埠通商,而是使得清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之前英法的获胜,诸列强也可以视为理所当然,毕竟是与世界第一第二的国家较量。可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失利,说明中国已经无法控制远东局势,甚至无法保住最亲近的藩属国朝鲜。从此日本将作为亚洲强国登上世界舞台,并已平等的身份与列强分享在华利益,而中国则成为了任人宰割的弱旅(世纪之交时列强划分中国的狂潮就是最好的证明),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中日两国今日的差距,可以说是由甲午战争而始。
不过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甲午战争也是日本用国运相赌的一场战争。如果,仅仅是如果,中国能在那场战争中侥幸获胜,也许成为发达国家的就是中国,国名可能是清王国了吧。当然,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