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小丽 学号:2016401247 班级:2016级民族学
摘要:长顺县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政府驻长寨镇,位于贵州省中南部,黔南州西部。长顺县是由长寨县和广顺县合并而成的。当地人口以汉族、苗族、布依族为主,民族文化也比教丰富,比如马路乡的屯堡地戏,鼓扬镇布依族的开酒坛习俗,威远镇付家院的傩戏等。
关键词:长顺县 屯堡地戏 开酒坛
一、长顺县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长顺开始有人类活动,东汉,蜀汉时期,长顺为牂牁郡夜郎县治地,晋、宋、齐、梁、陈,为夜郎郡广谈,谈指二县间地。隋朝时期,长顺位于牂牁郡的西南地段,唐朝的时候设为羁縻乡州。宋朝沿袭唐朝的设立,但把它归属于绍庆府管辖。元朝建立到元十六年(公元1289年)八月,以金竹寨(今广顺镇)改置金竹府,金竹府辖11个州,3个县及16个长官司,隶属于顺元路。明洪武五年(1372)三月,改金竹府为金筑长官司。洪武八年时,提升金筑长官司为金筑安抚司,归贵州卫管,洪武十九年时,又把它归划为广西布政司,洪武二十七年时,又被改到四川布政司门下。正统三年(1433)归为贵州布政司,成化十二年(1476)时归划为程番府,隆庆三年(1569)又属贵阳府,万历四十年(1612)三月时金筑安的抚司土舍金大章上奏请朝廷改土归流(是否自愿,无从而知),清朝廷准许,开始在此地设立流官管理,而且同意撤金筑安抚司设立广顺州,属贵阳军民府管辖,同时授予金大章土知州,并且后代子孙可以继承,但不许他们管理政事。清雍正五年(1727)三月,设立了长寨厅。光绪七年(1881)三月,长寨厅同知移驻罗斛(今罗甸),改长寨厅为广顺州长寨州判。民国二年(1913)年9月,改广顺州为广顺县,改长寨州判为长寨县,属黔中道。民国9年废除了黔中道,长顺县直属于省。民国26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10月,广顺县与长寨县二县合并为长顺县。
二、屯堡地戏
在长顺县的马路乡、新寨乡等地区,有很多的屯堡村落和屯堡人。屯堡人居住的地方,多以屯、堡、旗、场、所、卫、哨、关、卡等命名,颇具军事色彩。他们的建筑、服饰、语言、娱乐、饮食等都十分独特,如今仍然保留着不少江南明初的意韵。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消灭在云南的元朝势力以及巩固对贵州的统治,在洪武十四年(1381)、洪武二十一年(1388)先后两次派遣30万大军“调北征南”,大本营设在现在的安顺市西秀区的旧州一带。后来,又从江南诸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这些征南的将士和填南的移民,在明王朝实行军屯、商屯、民屯大规模屯田制后,即在此地长期定居下来。后代就称为屯堡人,而且当地的屯堡地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戏曲目都为武戏,且唱胜不唱败,粗犷豪放,又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当地屯堡人称地戏为“跳神”。
演唱时,表演者们头戴面具插雉尾,身上穿着长衫,腰上围着战裙,背上插靠旗,脸上罩青纱,操戈扬盾,边歌边舞。地戏演出,头部蒙上青纱长统,面具系在额头上遮住面目,为了不挡住视线略向上仰,身着数层长衫,下围缀满饰物的罗裙,身背“背包旗”(四面三角彩旗)意为令旗,演出中据剧情所需要的道具,都是取用日常生活用品代替,以茶杯代酒杯,用毛巾代替告示、昭书、免战牌,彩带可代表绊马绳、河流,交战砍杀使用的刀、枪、剑、锤等武器用木材制成,彩绘装饰。
屯堡人称地戏的面具为“脸子”。脸子是地戏的灵魂,没有“脸子”就不能表演地戏,地戏的“脸子”都是用坚韧的丁香木或白杨木雕刻而成的。各村寨都有地戏班子,“脸子”又是不可或缺的道具,每堂地戏多则一二百面,少则三四十面,需求量很大,所以就有了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能工巧匠。地戏“脸子”的种类主要有五种,屯堡人称为“五色相”,即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此外还有道人、小军、土地、麻和尚等杂色“脸子”,“五色相”的脸子面部还连着一副带耳翅的头鬟,凡是善良的人的扮相都庄严威武,凡是凶恶的人的扮相都狰狞恐怖。“脸子”的雕刻很讲究技法,有一整套规矩,比如说刻眉毛就要“女将一根线,少将一只箭,武将如烈焰”。面部的花样繁多,不仅五官个个不同,还可以随意雕刻上蝴蝶、花草、藤蔓等乡村常见物。地戏面具,雕工细腻,色彩丰富,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和旅游产品。
屯堡人以“傩”的形式,请神灵来驱灾避邪,祈求五谷丰登和保佑老少平安。“脸子”是神的象征,神圣的“脸子”平时都是交给村寨里德高望重的地戏头子负责收藏的,到演出的时候才能开箱启用,每次演出前都要严格遵守祖先传下来的规矩办事:从“开光”(上漆)、“开箱”(表演前将脸子从箱内取出)到“封箱”(表演完毕将面具放入箱内)都要举行祭仪。届时,割破公鸡头,供上鸡血、刀头肉、香蜡纸钱,再由地戏班子演绎人员拜神祈祷,演员穿戴完毕之后,还要到庙里举行“参庙”仪式,正式表演前还要举行“扫开场”、“设朝”、“下四将”等仪式,表演结束后举行“扫收场”仪式。
地戏是屯堡人群体的文化传统,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屯堡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开酒坛习俗
传说在远古时代,班姓兄弟俩分家后,一个住河东,一个住河西。在没有分家前,父母早亡,逢年过节的祭祖仪式都由哥哥主持,弟弟年纪小,对这些东西并不留心。分家后过第一个年,弟弟不知道怎样去祭祖,想过河去询问哥哥。却没有料到刚要过河,河水陡然暴涨,波涛汹涌,吼声如雷,只得在河的对岸大喊询问。弟弟问祭祖是用酒还是用茶?哥哥回用酒不用茶。但由于波翻浪滚,水声很大,弟弟只听到了茶这个音,于是回家以茶祭祖。由此世代相传,谓之“茶班”,哥哥则仍以酒祭祖,亦世代沿袭,谓之“酒班”。
“茶班”平时人人嗜酒,但从腊月三十下午六点钟迎接祖宗回家过年起至正月初三日辰时止,禁止喝酒,甚连“酒”字都不准提,祭祖则以茶代之。如果违反,那就是大逆不道,欺宗灭祖,族人得而诛之。正月初三日辰时举行以酒祭祖的仪式后,才开酒戒。这一仪式称之为“开酒坛”。直到这时,“茶班”的过年才真正开始。这一天,亲朋好友,男女老少,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外族人随意,但现在本民族的也很少穿了),带上节日礼品前来祝贺。雄浑古朴悠扬悦耳的铜鼓声和恭贺新春佳节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从早到晚不绝于耳,且谁家的客人最多,鞭炮响得最久,谁家就最为荣耀。主人则以具有独特风味的“冻”和米酒、甜酒粑、血豆腐、腊肉、香肠、鸡、鱼等来招待客人。一般情况下宾主先寒喧问暖,互道吉祥,待客人基本到齐了才开席。宾主按次序和尊卑落座后(这种落座往往要谦让很久)(现在不讲究),主人将酒碗斟满(如果女主人出面斟酒更显得特别庄重。按布依族习俗,男人不陪女客,女人不陪男客,男女不同席),然后站起来,端起酒碗,对客人的光临表示欢迎和对自己的招待不周表示歉意。客人也同样站起来,端起酒碗,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并致以节日的祝福。客套一番以后,碰碗,呷了一口以后方落座,宴会正式开始。开席后非常讲究礼节;每一样菜都要先经主人逐一敬过以后方可各取所需。若捷足先登、狠吞虎咽、风卷残云,则被视为不懂礼数,缺乏教养。敬菜也很讲究,精华部分敬给尊者或长者,尊者或长者也要谦让一番,实在却之不恭方可笑纳。若自认为非我莫属,欣然接受,亦被视为失礼,落座侧目。每道菜都经和人敬过以后,就可以各取所需了。但宴席上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叙。酒过三巡以后,客人就会借花献佛,回敬主人,也是三巡。酒至半醉,完全放开,既可“关公战秦琼”,也可“张飞打岳飞”,逗笑就行。接着,宴会进入高潮,划拳开始。划拳也要先敬尊者和长者(口称“得罪”,表示歉意),但父子、师生、师徒、翁婿之间不能划拳。行令前,互相握手,互道吉祥,接着以“哥俩好”、“老少好”、“新年好”、“福绿寿”等作导语划起来。“酒司令”和裁判各司职守。猜拳行令声响彻云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家家户户充满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鼓扬镇“茶班”开酒坛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长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对慎终追远、社交活动、人际关系等等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的开酒坛越来越没有当初的“味道”,礼节也没有以前那么多,那么庄严了。
三、结语
长顺县虽为贵州省的一个小县城,但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是比较丰富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发现其存在价值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长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顺史林撷萃[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2]贵州省长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顺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王玥. 地戏文化与身份认同[D].扬州大学,2017.
[4]秦发忠.“脸子”:屯堡文化的标志符号[J].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4(00):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