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分享:
我从小到大都是个好学生,一直以积极上进来要求自己,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非专业知识,我学习的都很认真仔细。
在业余时间我也不像很多人那样打游戏或者看剧,我觉得那样都太浪费时间,那个时间应该拿来学习更有用的知识。
但是最近我发觉自己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了,就好像不管怎么学,我不会的永远都更多。走到图书馆,看到满架满架我没看过的书,就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有时觉得自己要昏倒了。
打开手机,到处都是微课,而且那么多免费微课,我觉得每堂课都在向我招手,或者在批评我、指责我,那些大咖已经付出自己的心血,而我只是要付出点时间,我却做不到。我一打开那些课件,就感觉一个字也听不进去,过后又会非常自责,觉得自己浪费时间却没学到任何东西。
就连朋友圈发的一些链接,我也会想,这些对我有用,要学习一下,可是我实在没时间,就先收藏起来,可收藏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过。我现在已经很难静下心来看点什么,只要一看我就会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读完这篇,我还有多少篇其他东西没有读。我看到别人发的一张图片,上面写“你只是假装在努力”,我觉得就是在说我。
付衍清老师:
与其说你只是假装在努力,不如说你只是假装通过努力来获得价值感,用努力来缓解焦虑感。
无论专业知识还是非专业知识,你都学得很认真仔细。看上去,你并没有一个关于学习的明确目标,只要是学习,就是好的。错过知识乃万恶之源,得到知识则万事顺遂,是这样吗?
在这种知识爆炸下感到焦虑的并不是你一个人。今时不同往日,拜师求艺需要忍辱负重数十年,得来师父寥寥几句的指点。这个时代基本上你想学的都能在图书馆或电子设备里找到,这也意味着你和牛人的距离看上去很近,近到只隔着一本书、一个手机、一台电脑。
你再也不能把不学习归结于知识资源的缺乏或昂贵,支付得起的泛滥的知识资源将所有学习能够完成的目标都压在你身上,看上去牛人是人,你也是人,牛人能学会的,你也能学会,只要你肯花时间,花努力,就能完成你想要的跨越。
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升起妄想,只要学习到这唾手可得的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一切我们想要的,牛人不是都做到了吗?而自己如果没有完成这一切,除了自责还能怎样?
事实上,真正出了问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模式。一个人的学习模式早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搭好默认的骨架,只等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用实际经验填补细节。
学习最早来自于对外在世界的认同,当我们对外在世界有原始认同时,我们的学习往往是模仿式的,像鹦鹉学舌一般记忆和重复知识,此时最容易出现的情绪是恐慌,唯恐做错说错,学习的目标就是模仿得像模像样。
当我们对外在世界有投射认同时,我们常常会认为别人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大家都要的就是我要的,最容易出现的情绪是焦虑,感觉无法独立存在,学习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自己想象中重要的人。
当我们对外在世界有内摄认同时,我们能够包容自己的各种痛苦情绪,理解和支持自己,学习的目标就是成为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看上去你正处在第二种学习模式中,这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常见,很多人拥有知识却缺少对知识的反思,知识不是战利品,也不是防御的盔甲,可以用来抵抗自己遇到的一切显示自己无能和渺小的痛苦。
没有什么知识能够代替你的肉身经验真实地活着,那些不能被使用不能被实践的知识将永远在你的储备库中沉睡直至死亡,而它们代表着你的生命中为它们花费心血和付出的那部分。在你对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你追寻的是什么?逃避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真正的思考,关于自身的思考。拥有知识并不能成为学习的替代品,正如学习也不该变成那根抽打你去跳火圈的鞭子。停止像驯兽师一样对待自己,暂时停下获取知识的脚步,从内心出发,反思自己与学习,与知识真正的动力和关系,找到你核心的学习目标。相信经过这样一番也许不乏痛苦的探索,你才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学习之路。
回答者:付衍清
> 厦门大学文学硕士、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情感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
> 父母教育专家,小书房、教育在线等多家网站的特约教育专家。
>《厦门晚报》等报纸特约作家。
> 话剧演员,戏剧工作坊导演,常年带领长程戏剧治疗团体,父母成长团体。
编辑:情子(微:478797840)
原创插画:Bonnie
审稿:刘芳芳(liufangfang1503)
把卷冰将释,观心月正圆。欢迎继续关注“观心阁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