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久没有动笔了,最近杂事太多,也并不是这些杂事让我没有时间写文章,而是没有心情写文章。难得本人还算心理素质好(哈哈),还算调整过来了,不过有些对不住粉我的朋友们了,虽然人并不多但是我很在乎你们,也很感谢你们。好吧,因为之前都是在分析几个视频软件,虽然还有几个模块没有分析完,但是为了解解乏我暂且先分析一些其他产品吧。作为产品人,时不时会去软件榜上下载新软件的我很偶然的下载了Mark这个软件,下载的时候我也没看这个软件是干嘛的,仅仅从名字上看,你们能看出来是干嘛的吗。最近也是因为心情不佳,一直在找放松的方式,本人不能出去耍,只能窝着看看电影了。可是一直也不知道看什么,往往找片源的时间比看的时间都长。我呢,也不会无聊到去看烂片或者烂电视剧的,于是到处找,豆瓣上东西太多,榜单上的高分经典永远都是那几个都看过了。现在你可以猜到这个软件是干嘛的了吧。之前我在好几篇文章里都提到过,现在的软件想走大而全的路基本已经走不通了,只能做垂直的小而美的软件。而这个软件垂直的。。。你懂得。那今天我就打算分析一下这个小而美的软件。什么体验环境啊一些废话我就不多说了。按照前面的那篇关于产品分析改进的文章所说的几个重点来说吧。也就是从产品特色从切入点(为什么做),目标人群(针对的人群),产品壁垒(和竞品差距)来说。
先说说产品特色吧,这个产品不仅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电影,还能了解最近热映的电影动态,更关键的是它所推荐的电影都是良心之作,评分也相对客观。没有水军灌水式的误导,可以带你享受安静的电影时光~先从网上摘几段估计是做这个产品的的人自己写的一些产品特色吧。
卡片式整理,分类多样
除了专题的内容非常有吸引力以外,卡片式的阅读方式会让你的视觉体验非常舒适。无论你是想找经典香港怀旧电影,还是小清新甜美爱情,或者你只想找某个演员和导演的合集,Mark 都能满足你们。不落俗的清单话题,精致的封面,再加上主编偶尔的麻辣式点评,使得这个 app 文艺与逗逼气质并存,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精选片源,轻松标记
点评电影并不是 Mark 的专属功能,因为很多人也许会在其他网站上查看相关电影的反馈。不过 Mark 有一点做的非常贴心,就是当你心怡的电影有播放的按钮时,点进去你就能看到哪些网站免费或者收费提供片源,部分预告片可以直接在软件内播放,这样可以节约你不少找片源的时间~
软件底部分为四栏,你可以标记想看的电影和已经看过的电影,也可以自建自己的专属影单。随着「已看」里的电影逐渐增多,你会不由自主有一种自豪感,原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已经和那么多电影结下了缘分~
每日电影卡片,分享经典台词
Mark 的新版本使软件的文艺气息更浓。每日电影卡片推荐使电影截图与经典台词的紧密结合,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台词编辑成卡片。如果你是电影爱好者,喜欢摘抄优美的句子, Mark 会带给你许多新的美的感受。
Mark 还有一点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可以以长图形式分享,当然你也可以将图片保存到相册,闲来无事时读读。再有反馈这一部分,虽然现在 Mark 还没有评论功能,但是它会定期出一些调查问卷,参与评测还能得开发者送的小礼物~
从其口号是来说,发现冷门好电影,定制你的优质电影清单。也就是说此产品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找到自己想看的好电影,第二建立自己的清单。从他们自己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它们的特色主要有分类整理,查看免费或者收费提供片源,标记电影。但是哪些是真正的特色,或者是专属的呢。可能只有第二个了。当然优质清单的提供也是特色啦。不过真正经典好看的电影也就那么多不知道之后的路怎么走下去呢。所以,试想一下豆瓣如果也加入了这些功能,Mark的专属特色在哪。而作为一个体量不大又想走小清新的路的产品商业模式又在哪里。而且豆瓣的体量大,用户多,清单的建立可以使用UGC,毕竟豆瓣的专业撰稿人那么长的影评都写了,又对电影研究深入看过的电影多,真正做起清单来是不是很容易超越Mark呢。而加入片源的推荐这个功能也简单,靠这个赚点其他视频软件的广告费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哎,不对,我是来安利这个产品的,越深入思考怎么越觉得有点担心了。不过在文章开头也提到了,毕竟豆瓣现在做大做全了,可能无法做到Mark那种简单极致的体验了。所以先说为什么要做:帮助用户快速找到优质的电影,节省用户寻找电影的时间。因为无论是视频软件还是像豆瓣电影的点评分享,大部分都是为了用户在看电影中或者看电影后的用户场景下使用,而且他们的重点也很明显,因此考虑到看电影前的这一用户场景还没怎么被垂直做过,Mark的机会还是很大的。那怎么去切入:既然重点关注用户看电影前的用户场景,那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想看的优质电影就是最大的目标,目前的做法就是精致的清单,帮用户找到电影做好分类,清单内容精致吸引人,加上引入豆瓣的评分以及豆瓣的评论入口,对用户来说还是十分方便的。毕竟别人做得好的直接用,做好自己的特色便是。除了这个对用户来说最大的目标,那对产品来说最大的目标又是什么呢:第一,还是帮助用户完成他们找到想看的电影的目标,第二,让用户觉得清单内容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即使不打算去看,只要看了清单有看到想看的冲动对产品来说也是达到一个目标,第三,用户只要想找电影第一想到的就是Mark。
接下来看看它的目标人群,很明显是想看电影的人。可是想看电影的人类型很多,怎么做到满足这些类型的人呢。当然还是分类分的精致多一些,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每日推出的清单都要有符合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但是年龄段的跨度也是有区间的,跨度太大,众口难调,做不好的。比如主要就分18~24,24~30,30~35,36~40,然后针对那女的不同推出不同的清单。每个人在每个年龄段对电影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部电影加以引导(也就是将清单做精致点)也会产生共鸣再去看一遍。
最后来看看产品的竞争壁垒吧,首先看看豆瓣吧,绝对是竞争对手,Mark的这些功能说做豆瓣肯定做的会更快更好,其次再看看可能存在的跟其差不多的 小产品,毕竟Mark功能简单,内容现在也不复杂,想抄袭非常容易。那就不讨论豆瓣了,巨人来了要么归顺它,要么不停的灵活改动出其不意永远走在前面。那就看看产品的整体设计吧。先看看其首页;
全部影单是根据类型,地区,标签,榜单和获奖来分类的。按这些分类去找清单还是挺快的。每日电影卡片,这就是其另外一个特色了,它清单里的卡片啥的都可以自己编辑然后下载,这样的分享感觉很酷哦。而这个卡片会给你配上经典台词,感觉看这些卡片很享受,但是有点很奇怪的是,这些卡片划过之后就没了,都不能回看,只有等第二天更新。我不懂为啥这样。院电影我就不应说啥了,就是热映待映那些和卖电影的产品差不多。下面就是推荐的影单,我看了看好像是每日更新一个影单吧,既然是小产品,每日更新一个也还好,毕竟基础影单内容也在那里。关于tab栏的想看,已看,影单很容易理解是什么。大概对产品有了认识之后,抛开交互设计和UI设计,考虑一些功能逻辑上的设计吧。首先,肯定有精致的清单推荐,吸引人的标签和图片是首要的。其次帮用户做更加细致的分类,帮助用户先找到清单,再去清单找电影。在清单里面该有的介绍一定要唯美并且贴合实际,讲故事但是绝对不能剧透。引导用户去看评分和评论,甚至找到合适的播放源。这样就能在找电影上给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除了这些该有的硬性功能。产品还有做到打动人心,电影的元素都可以利用起来,人(明星),介绍明星在拍电影时的各种新闻故事,提供人物剧照。其次,地点,精致的电影取景是有特色的,提供地点的介绍以及风景剧照。还有时间,为什么说时间呢,每个人在看电影的时候都容易把自己带入,因此提供电影拍摄或者讲述的那个时间点的故事也会吸引人。音乐,一部电影的音乐绝对是灵魂,提供原声音乐甚至讲述一下音乐,这点应该非常吸引人。当然还有演员的台词,这个现在结合剧照Mark已经在用了。可能还有好多元素我没有想到,这就说明其实这个产品还是有很多发展空间的。而且可以看出,这些软功能不仅可以打动人心还可以带来很多合作,与做图片的,做音乐的,做新闻的甚至杂志啥的,都可以合作,这样商业模式更广。现在也不适合在产品里面直接打广告,电影元素那么多,融入内容的广告才是好广告。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