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到,趁着假期,全家人又去了趟海边度假,休息之余突然想起了去年相同时候的海南之旅,虽然三亚的椰风海浪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途中车上的那一幕闹剧仍挥之不去:
在从亚龙湾去市区的旅游专车内,假期的关系乘客非常多,大多数只能将就挤挤站着,这时中途上来了一大家子的老中青组合,碰巧有个乘客到站起身下车,于是就多出一个位置,挨得最近的老中青组合正要谦让给其中最年长的女士就座,说时迟那时快,另外一位站得距离相对较远的另一位女士趁势就挤着坐了过去,这下可好了,老中青组合中的其他几位女士不干了,就开始破口大骂,意思是她们离的近应该给她们的老人家坐的,她怎么好意思霸位之类的,但对方虽然人数不占优势却也不甘示弱,用力骂回去,说位置不是她们的凭什么她不能坐,先到先得,她也有老年证之类的,就这样,多对一的便开始了激战,其中夹杂着许多非文明语言,说着说着急了,老中青那边直接动手打人了,直到售票阿姨一声吼:干哈呢,都是咱东北自己人,都是出来玩,有意思么,这么多些人看着笑话呢,这样才停止了纷争打斗…
相似的故事不止一个,有朋友还有印象的话,应仍记得那则网上流传的新闻报道:
"四川有位老太太,八十多岁,坐动车到成都去病,但因为她的坐票没有买到终点站,所以在途中就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家的女儿请对方让个座,却遭到拒绝,因而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是缺乏爱心。但座位的主人却委屈的认为:坐自己花钱买来的位置,难道错了吗?"
这件事随之在网上发散开来,很快引起了各有两派支持观点的口水战,也毫不意外的牢牢占据了那段时间的头条和公共号的评论首发。
其实,这类涉及道德面的社会热点现象与现在来说是层出不穷,而且多数人也顺下便蹭蹭热点来抒发或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网上众多关注的焦点全部都集中在分辨谁对谁错,孰是孰非上。
妙的是,<<好好说话>>并没有从两派去探讨谁对谁错,没有从道德层面去审判孰是孰非,反而引申到另外一面,从说话来研究,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时,究竟该怎么做怎么说,才能让对方愿意接受我们的观点,消除纷争。
<<好好说话>>给了我们答案:
1,要以对方为出发点,诉求要具体,因为社会上大多数是愿意做好事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要让他们具体的感受到做与不做有什么差别。比如第二个案例中"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这一路实在站不住,如果没人愿意让座,她最后只能坐在地上了"
2,善意要扩大,要让对方相信他的善意是不会被糟蹋的。比如"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如果你愿意让座,我会非常感激,而且我保证,您的好心不会白费,下次要是让我遇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我也一定会像您一样伸出援手!"
3,让对方有选择,因为没有人喜欢被迫做决定,如果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那么我们会觉得安心,并自觉地放松戒备,开始认真思考各种选项的可能性。比如"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嘛?当然,这是个不情之请,毕竟是您的座位,让不让由您决定。"
这样运用好好说话的艺术,有策略地运用各种小诀窍来进行让座或类似的情景沟通,相信再多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们都希望社会能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变得更美好,对许多人来说,我们都要相信对方都是善良的,不要光想着去改变对方,从而便于进行道德的指控。每个人都拥有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从<<好好说话>>开始,学习五维话术,认识语际关系图,在任何场景都能够善用好好说话,成为一个好好说话的人,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我们一起,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