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每到那个时候,总是望向窗外,望着远方。
“你是……”“你不会自己去做吗”“别动不动就失言”“别总这么大声”教室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每次都还夹杂着几声嘿嘿的冷笑;或许,是爽朗的,发自内心的,由看热闹而起的笑声;又或许,是几声无情的咒骂。不过,少年从不发笑,也从不咒骂,他不去看热闹,他就是热闹的组成。
“你怎么又迟到了,你知道在你迟到的这几分钟里,同学们学了多少东西吗;你落下的课怎么补;你耽误同学们的时间怎么补”少年不是第一次被这样批评,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过是一句“我去道歉就是了……”
少年像往常一样在讲堂上道了歉。“这不是才真的浪费了3分钟吗”少年心里想着,嘴上小声嘀咕着。并带着笑走下去……
“你嚷嚷什么,以为我听不见吗”
“没嚷啊……”
“你咧着嘴以为我没看见吗”
“切……”少年在对抗,甚至带动大半个班级。
此时的教室里充斥着这种怪声,持续了很久,那个老师不想管这里了,当然换来的是全班被校长“招待”。
这种对抗和我一起走了1年多。之后发现它变小了,甚至不复存了。可能是我看的书的影响,又可能是环境的改变压抑了它。后来,我发现了,是环境压抑了它,我依然和同学有冲突,很多在现在看来,明明可以避免的,当时依旧是发生了。
在这个新环境中,我发现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很多,我可以很轻松就把风气带偏,慢慢的,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再次压倒我的自负。
只觉得我意识到不该去做一些事情,意识到从前做的事情有多么不堪。或许是诗,是文字的力量,从学校开始的人间词话课程开始,虽然只是晨诵内容,但恰恰是这微乎其微的东西,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成长确实不是容易的过程,但又转瞬即逝。漫长而短暂。
在读陶渊明,晏殊,李煜词中,体会到境界的优美和宏壮,慢慢的,说是诗词对人的改变,也不尽然,也可能是诗词分散了注意力,不再让我去纠结那些无用的情绪。
在《改变,从心开始》中,我读到的却不是像书附录所言,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而是发自内心想去改变的心态......
直到现在的我,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过,我能做到的,就是看着窗外,想着远方,不把不好的情绪带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