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甘愿做备胎的朋友是怎样的体验?”

        一次深夜,我夜起准备上厕所,却无意间发现邻床室友的手机还亮着屏,他还在敲着字给人发信息,我知道这么晚他牵挂的也只有那个一直没有追到的女生了,现在,指不定是女生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儿,室友在安慰她呢。我也只是想了想,叹了口气后小声说道:“该睡啦。”

        可能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学生是不可以早恋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或许也有家长和学校的因素,总是给中学的孩子一个信息,那就是上了大学之后就可以谈恋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于是乎,在大多数学生的意识里,“高中毕业之前我不谈恋爱,我上了大学一定得处一个对象”。就是这样的成千上万的想法编织了大学校园里的大一恋爱网。

        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的军训活动,仿佛成了新生们的一次相亲会场。我室友也是在那个时候,见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生,那个女生在同一个军训连的另一个方队里,而碰巧她也是我们的同班同学。

      室友也在休息时间抽了空儿去和女生打了招呼,也要到了微信,在后来的一来二往中,他们开始逐渐熟悉,并开始了比较暧昧的关系。

        由于我们宿舍几个男生之间,基本无话不说,所以室友每次回宿舍基本上都会与我们分享他跟女生当天发生的哪些快乐的事情,我们也能体会到他愉快的心情,都为他感到高兴。再到后来军训结束开课之后,他跟女生几乎形影不离,上课、吃饭、自习......除了在宿舍,见到他的时候,基本上都和女生在一起。我们都准备祝福他了。

        后来......我以为他们已经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

        于是一次我在夜晚的宿舍畅谈中,问到他这个问题,他怔了一下,回答道:“还没有,只是最近跟她不太好,不像之前那么好了”。那晚,我们宿舍变得很安静,没有人再多说一句话,都安静的睡去了。

        到了第二天,我才观察到他们之间细微的变化。上课时,他们尽管坐在一起,也没有了之前那些暧昧的小动作了;在下课的路上,他们也只是混在人群中,就那样地走着;而到了吃饭时间,室友也只是端着饭,坐在了女生旁边,不见他们谁的头先偏向谁......

        就在当天晚上,宿舍里,我们问到他:“你俩发生什么了,怎么关系不太好?”他缓缓地转了一下头看向我们,答道:“我们发生了点矛盾......” “那你赶紧道歉,哄她呀!你这样跟她僵持着干什么,没有一点用啊!” 然后他迅速拿起手机,我只看见他在微信上写了好多好多讯息,发送出去了。然后他就等待着,等待着,我们当然能看出他内心的焦急慌乱。没过多久,他的手机屏幕亮起,他打开微信,看到消息后却摆出一副哭丧脸,慢慢将手机给我们看了看,“我们做朋友吧”。我们也安慰着他:“呀,没事啦,感情这个东西过段时间就好了,你别太伤心了,之后有更好的啊。”然后宿舍又陷入一片安静中。

        之后的一个月,室友兴致都不太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太高的激情兴趣,和我们也只是说了寥寥几句话。每天,只是捧着手机,打开微信,发几条讯息,等待回应,和女生维持着那样的特殊的“朋友”关系。

        直到......

        一个月后的某天,我在微信上看到女生发的一条朋友圈,是她和另外一男生的官宣,而评论呢,要么是“恭喜××,喜提对象一枚”要么是“999”,而这些评论中,我却能看见室友的那条如此显眼的几个字,“祝你幸福呀”。我想,室友这时候该有多么伤心难过,却还能用自己的那份坚强,来发这条祝福啊。

        女生的一句“我们做朋友吧”,室友就把自己和她的距离拉开,害怕打扰到她的生活,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吧,她有男朋友了!自己和她也只能有朋友关系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自己喜欢的人有了对象,自己或多或少的就会放弃了。但是女生朋友圈官宣这个本应成为分水岭的事件,对于室友却没有造成任何变化。而且室友还将这份“普通朋友”的情谊,当做小树苗一样地精心呵护着。要么过个两三天,室友会主动找女生聊天,或关心她生活,或询问她学习;要么就是微信秒回女生消息,有求必应。

        这大概就是恋爱中的备胎了吧。

        在后来直到现在,偶尔我还是能看到室友拿着手机,写了一长篇消息发给女生,收到的回复永远是“好的,谢谢”、“我知道了”、“嗯嗯”这样类型的。我们看到室友的作为之后,都会劝一下,可是都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一个甘愿做备胎的人,又是谁能阻止得了的呢?

        每当我看到室友拿着手机发消息给女生或是等待女生回复时,我都会替他感到难过,“唉”。

      “我们做朋友吧”,这句话,养成了多少甘愿付出的备胎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