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无为.下(《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依旧是《论语》八佾的第八节。前面讲了在这一节中孔老夫子用一个字来喻指。素为未经染色的绢绸,意为自然、无为;而礼却是需人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规矩,是有为。如何来理解这句"礼后(素)乎?"

孔老夫子在《论语》为政篇第3节中,用齐之以刑来与齐之以礼相比较。如果把齐之以刑简单理解为现今的法治,刑与礼相比较,同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刑是强制的,而礼是自觉的。

孔老夫子面对违礼的行为,除了吹胡子瞪眼,并大曰一声叔叔婶婶不能忍外,也是亳无办法。所以礼是非强制的,是自觉的。道之以德,才能齐之以礼。礼的前提是德。人们又为什么非要自觉去遵守那些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呢?因为德!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第6节。

小青年由孝悌的本性,引发忠信的习性,然后在亲人间自然而然地行忠孝信悌之事,于是可以学文了,文是什么,就是礼,现有的、成文的、具体的礼。学习行为规范,并依此行事,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不违背自己忠孝信悌的本性。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本性孝悌是质,又懂礼是文。心地善良然后又懂规矩,这才是君子。君子上面是什么?是圣人!圣人又是怎样一个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十五岁开始字文知礼,到了七十,反而可以拋开所有现有的成文、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从心所欲,自然而为却不逾矩。所谓的不逾矩,是不违大道,是不违平天下的最终目标,是忠信仁义孝悌的自然流露。

可见礼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礼,是无礼。礼从不强制,自觉遵守开始,到最后从心所欲抛开所有成礼。礼到最后就是素,是无礼,亦可说是无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
    鹏哥有声阅读 3,372评论 0 1
  • 卷一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
    muxueqz阅读 889评论 2 2
  • git 命令 文件的状态变化周期 git 分支
    一一小知阅读 631评论 0 0
  • 儿子今年四岁了,在他一岁左右我们己帮他订阅巧虎书刊及影相,三岁左右买过绘本,四岁左右偶尔带他去书城,图书馆感受读书...
    心平志高阅读 22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