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群雄逐鹿,谁主沉浮?一切都是天意?
但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横空出世的优秀,千秋赞颂的背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奈。
昔日27岁尚未出庐的诸葛亮,以一出殚精竭虑的“隆中对”,帮刘备定下蜀汉霸业的基本国策,凭借才华,成功加入刘备的创业战队;
空降一位司令官,关羽张飞自然不服,诸葛亮履新第一把火,是游说东吴联合抗曹,他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打败曹军,也赢得了关张二位大将的支持;
之后赤壁之战,火攻曹军......一场场硬仗打下来,多数都凭着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和属下的谋听计行而胜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入人心,成为蜀军主心骨;
能者多劳,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不得不将一生交付给蜀汉两代领导人,哪怕对方是扶不起的阿斗,也要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只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为什么这根独木偏偏是诸葛亮?
要从诸葛亮小时候说起。
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
原生家庭: 3岁丧母,8岁丧父,年幼的诸葛亮一直寄人篱下,跟着叔父生活,15岁那年投奔刘表,没几年叔父也死了,无依无靠的诸葛亮,只能去隆中山里种地,闲暇饱读诗书,期待往后可以学以致用。看起来,诸葛亮就像是现在的优秀农村留守少年,早早懂事,学习发愤刻苦,期盼着用知识改变命运。
那时中原大乱,在荆州避乱的一大批优秀读书人,如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和崔州平等,经常聚会切磋学问,讨论天下局势,近朱者赤,在这个高段位的文化圈中,半农半读却智商过人的诸葛亮如虎添翼,学识、认知提升很快。
诸葛亮有了这些人脉资源,帮助他增进了学问,又扩大了名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因为他是司马徽和徐庶一致推荐的人才。
可惜,诸葛亮学识过人,却依然摆脱不了寒门贵子的后遗症:内心深处缺少安全感,和些许卑微。
他像很多穷人家的小孩一样,殚精竭虑辛苦一生奋斗的终点,不过是在兢兢业业一步都不敢松懈,努力养活自己,学有所成之后,终于有机会进入学渣刘备继承的家族企业里,做一个勤奋工作的高级白领。
在蜀汉这个名企里稳定地工作几十年,由新人干到总经理,帮助刘备董事长把企业做到全国第一,甚至上市,就是诸葛亮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
刘备临终前特地嘱咐诸葛亮:“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他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
换作曹操,一定不会甘心当个劳模,死而后已的。
因为富人学管理,穷人学手艺。
在阶层固化,讲究龙生龙,凤生凤的时代,满身手艺的诸葛亮只能通过辅佐根正苗红的刘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为什么蜀汉大军最后没有统一天下?
因为他们有诸葛亮这个劳模可以依靠,他优秀全能到闪闪发光,引众人仰慕、依赖,一旦诸葛亮倒下,整个蜀汉团队也就成一盘散沙,后继乏力。
诸葛亮在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父母没有资源没有靠山,凭借自己的奋斗官居丞相,已是寒门贵子中的极品和楷模。原本,他可以再进一步,凭借一生威望与手段,坐上刘禅的位子的。
可是在三国鼎立时期,除了对手,又有谁,可以超越诸葛亮的境界,给他指点?
答案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