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我们祭奠先祖和已故亲人的节日。今天我要说的不是清明的起源,而是要跟大家聊聊关于清明的两个悬案。
第一个悬案,《清明》的作者是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都说这首诗是杜牧写的,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学者研究,这首诗并不是杜牧写的,为什么哪?《全唐诗》的杜牧卷共有八卷,而这八卷里根本就没提杜牧的这首诗,杜牧去世后他的外甥编了《樊川文集》,杜牧也叫杜樊川。北宋又有人编了樊川的外集和别集,这三个巨著专门收录杜牧的诗,可是都没有收录这首《清明》。的确很可疑,根据记载《清明》这首诗最早是南宋末年出现在文献里的,距离杜牧去世已经有三百年多了。那么为什么这首诗会被安在杜牧头上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杜牧的诗通俗,像什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清明》这首诗的风格和杜牧的诗风很相近,另外,杜牧有“七绝之王”的称谓,《清明》这首诗是一首七绝,所以这首诗安在杜牧身上是很合适的。
这首诗极有可能是后世的一个无名氏为了让这首诗流传下来而故意加给杜牧的,反正我认为是这首诗不是杜牧写的,你觉得哪?
第二个悬案,《清明上河图》画的到底是不是清明节的景象。
中国古代文人,很少画这种市井画,大多是画山山水水花鸟鱼虫,因为文人很注重内心的感受。唯独《清明上河图》是画的市井。
一提到《清明上河图》人们都会想到清明节,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清明节是在春天,可是《清明上河园》画的是夏末秋初,为什么哪?因为这张画上,上面有驴驮着木炭,宋代人就开始烧煤了,木炭那个时候大多是用来在冬天取暖的,所以出现了这种情节一般表明秋天要来了。不光如此,画中还有篱笆上长着茄子,还有人拿着扇子,有人光着身子,还有西瓜,草帽,竹笠。酒肆上还写着“新酒”,古人是在中秋前后才卖新酒的,看过我讲《酒文化》的朋友们应该知道,那个时候古人喝的是米酒,米酒得要有温度才能发酵的,所以到了中秋前后就会有人卖新酒。上面还写着“口署饮子”,口署饮子是在天气燥热时候给人解渴用的。所以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园》画的不是清明,那么“清明”这两个字怎么理解哪?有学者研究,这个“清明”并不是清明节而是指政治清明,恰逢盛世。张择端画这张画的时候正是北宋鼎盛时期,国泰民安。清明上河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正逢太平盛世我去那条大河了,大河有可能是“汴河”,上就是去的意思。
那么对这两个清明的悬案你怎么看哪?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电台:糖点FM(企鹅FM、荔枝FM、微博FM、网易云)
专辑:听隔壁讲历史;主播:王盛隆;后期:桃花
原文:清明悬案;作者:王盛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