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对“有教无类”有点误会
——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所谓的差生,火气一上来可能还免不了训斥,这时候,我总用“有教无类”安慰自己,要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今天,仔细一查才发现,我对“有教无类”可能有点误会。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南北朝时的皇侃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从马融、何晏、皇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
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正如许慎《说文解字》中谠“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就是教育、教化。
孔子的“有”、“无”指: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
可见,“有教无类”本义是:在教育的对象方面,不分种类,即不分“贵贱”、“庶鄙”,不分善恶,也就是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年龄、地域、个性差异,凡是愿意学习的,统统收为弟子,都给予教育。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概括起来就是:第一,不分行业和出身,打破奴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第二,不分地区和族类,促进各名族的文化交流。第三,不择对象,广收弟子,造就了一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才。
“有教无类”有诸多优点,仍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既然“有教无类”,为何孔子几千弟子全是男的,而把女弟子拒之门外,这似乎是让人疑惑:孔子观念中是否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孔子也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对女子教育权的剥夺,反映了孔子认识的局限性。恐怕孔子在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思想上,还有所保留。
我们在充分肯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同时,还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孔门众多的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奴隶或是奴隶出身的。这说明他的“教”是有鲜明的阶级限制的。第二,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if !supportFootnotes][①][endif]我们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圣人”也得要吃饭,不能饿着肚子去讲学;另一方面也要看得到,初次拜见就需要十条干肉,数量不少。这说明他的“教”是有一定的财产限制的。第三,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主张不同,就没有相互商议的余地。这句话反映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在政治思想上和他保持一致,在行动上不得越轨。这就说明他的“教”是有严格的宗派限制的。
哈哈……由此看来,我对“有教无类”确实有点误会。同时又很庆幸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要不然孔子的一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就只能“女子无才便是德”了。
所以在我看来,新时代,不妨带着对“有教无类”的新理解,对待学生,不论他的出身和地域,不论他的贫贱与富贵,不论他听话与调皮,只要是受教者,都要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