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段好的恋爱和一段好的婚姻总是羡煞旁人,可当我们自己问自己“想要和什么样的人过一辈子”这种问题的时候,往往只能回答:看感觉吧。
让我觉得“这感觉非常棒”的时候,往往发生在别人身上,人总是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主观上的慰藉。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社群的线下见面会,进门后走到小客厅,看见一位男士正拿着一本书跟身旁的女士解释着什么叫“个人IP”。从女士的表情上观察,能看得出她在很认真的听,并且我分明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崇拜”的目光。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两个是夫妻。
我心里“啊”的一声,不知道怎么就被拨动了心里的一根弦,觉得这种感觉何其美妙:我愿意认真的讲给你听,你也愿意用心听我讲。那一刻,我是羡慕的。
02-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婚姻这事儿的定义是没有标准的,因为每一个阶段所感所想都不一样,然而我的内心总有一种模糊的标准在使我抗拒这个结论,直到我听了罗振宇一席话,方才解了大惑,瞬间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
我们现在会看到一个现象:结婚率逐年下降,离婚率逐年升高。很多的人面对婚姻越来越“犹豫”,因为毕竟是要找一个过一辈子的人,谁都不愿意去婚纱馆拍第二次照吧。可是“犹豫”有的时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它会让你从“有的是选择”慢慢变成“不得不选择”。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面对婚姻,“犹豫”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有一个心理学家道:“传统婚姻,是一个人成年之后的第一件事儿,而现代婚姻,是当一个人成年之后把所有的事儿捋顺之后的最后一件事儿”。也就是说,今天的人“犹豫”的原因和过去不大一样了。在经营婚姻中,抚育孩子的成本上男女双方一直都是不平衡的,女性很难有富余的精力去做其它的事情。尤其是在传统婚姻中,过去都听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足够的聘礼和优越的条件是首要考虑因素。可今天不一样了,这个开放的商业时代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女性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完全被挖掘出来,今天哪个男人要是说“我养活女人”,听起来还挺可笑的。当每个个体都成长得相对独立之后,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从对方那里“要”什么了。要钱?我有;做饭?我会……和谁过不是过?那我还不如高傲的单身!
至于婚姻解体的原因呢,还是“成长不同步”所致。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很正常,但价值观一定要合得来,“你爱吃街边麻辣烫,我爱吃五星级餐厅”没关系,但你要理解我,你不能觉得我low或者我作。如果价值观合不来,两个人的成长又不同步,很明显:就像两棵大树一样,往不同的方向长。这就不是一件小事儿了,成长的方向都不一样了,这段关系的各种负面因素就开始积累起来,婚姻解体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03-
那婚姻到底有没有指导性的概念存在,能指导人们更幸福呢?当然有,那就是:协同进化。这是个生物学的概念,是说两个物种在进化中发展的共同进化。就像两根藤,独立却又不分彼此,一起向前。
有个朋友曾跟我说过她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她的朋友小A是人们眼中的女神,找了一男朋友,是某军校的,形象其貌不扬,看上去很普通的。她身边的朋友纷纷吐槽她怎么找了这么一个男朋友。于是她有点不开心的发了条朋友圈,大意是:我的男朋友不会像别的男生那样每天跟我准备很多惊喜,但他能教会我很多道理,能熬夜辅导我学习……他能和我一起共同成长。
是啊,能和我一起共同成长的另一半何其珍贵,我有什么抱怨的必要呢?是你们不懂罢了。婚姻也一样。就像烧火,想要火烧得久,就要让火燃烧得小一点,慢慢来;追求明亮与璀璨,那必然烧得快一点。
任何物种,想要过得最大化的进化利益,都要靠“协同进化”。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祖先是一种弱狼,按进化论来讲是要被淘汰的存在。但它选择了和原始人类一起朝夕相处,共同进化,它帮助人们狩猎、放哨,一直到今天,不仅没被淘汰,反而成为动物界最成功的一种动物。
人也一样,想要变得更好需要找到适合的“终生合伙人”一起协作经营生活。所谓看“感觉”、所谓“灵魂伴侣”,不过如此是罢。实际上,真正的婚姻,本质就是一场没有目的的旅行,你要勇敢的去探索,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直到找到你觉得能够“协同进化”的人,真诚的向那个人发起最诚挚的邀约:
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