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三维立体的,可能还不止三维,需要四维、五维甚至更多维才能描述一个人。除了长相、言辞、神态还有性格、阅历所有这些,拼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你。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在爸爸、妈妈眼里他们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一个都那么特别。
1、和“中庸”之道说再见
中国人一直以来讲究“中庸”之道,不要特立独行,以大众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只要你出头,必成为众矢之的。一些人就开始掩盖自己的能力,即使真的比别人强,也装作谦虚、低调,时间长了,这些强项就慢慢消磨,最终无处可寻,自己也变成一个四面光滑的石子了。这样的你,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注定一生都见不到太阳。
如果你更愿意不甘平庸,就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去发现更优秀的自己。即使大环境是消极的,压抑的,我们也要做到不被影响。
2、在试错中成长
假设你的孩子毕业考要填写志愿,你会纠结到底什么样的学校适合他?或者现在热门的学校是哪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是什么?……
你会做各种调查,并把结果告诉他吗?
容易受影响的孩子,或者没有自己主见的孩子往往就会接受你的建议,因为他对自己没有自信,不仅是学习能力没有自信,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没有自信。那时我们就更不应该替他做决定,不管怎样艰难的选择,一定要让他自己决定,没有这一次,以后人生路上的关键路口,他都会因依赖而丧失自我。
就像前几天萧秋水老师的讲座中谈到的“巨婴症”,没有独立人格,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实际上是人格的未成熟,没有经历世事,没有办法得到成长。有时,也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不管对错,我们尊重他们认真考虑后的选择。
人生原本就是一系列的试错中成长,没有失败怎么学得到经验呢?
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给孩子挫折教育而老是批评、责怪他们。这会打击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物极必反,自卑的孩子,就会把自己缩进更小的壳里,不敢表现。更没有独立自我。我们需要给予他们的教育,一定是乐观的、向上的。批评是需要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还有任何进步,即使微不足道,你的表扬会给他们自信与挑战困难的勇气。
如果你实在改不掉脱口而出批评人的习惯,那么我们希望孩子要有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一个耳朵听进去,另一个耳朵过虑掉。负面的消息不要在心里停留太久,我希望他们相信自己并没有你说的这么差劲,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并且写下来,心情不好时用来鼓励自己,给自己点赞。
只有让孩子做自信的自己才会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可能走上特立独行之路。
3、让独特的你被更多人看到
我们再来说说,怎么样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的更好呢?《你充电了吗》这本书是讨论了关于天赋的事,人最大的成长和发展潜力就在于自己天生擅长的领域。你花越多时间在上面,你就会成长得越快。往往这样的人,对工作的投入度是其他人的6倍,拥有高水平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的概率是其他人的3倍甚至更高。但是,如果你忽视了自己的长处,把精力用于修补你的劣势时,就如同在和地心引力作对一样,看不到效果。
所以我们提倡精益求精,好像在说我们的做事态度,其实也是说对待擅长的事,要投入更多精力,才可能成就与众不同。不一定指你谋生的工作,也可以是业余爱好,如果你喜欢铅笔画,画得也已经不错了,那么持续下去,必能成为你与众不同的标签。
我们相信,当你的擅长项变得非同凡响时,自然会引起想与你对接的人的关注,就像PPT做得出神入化,同样也能成为网络牛人一样。做自己擅长的事,关注与自己所做的事相关的群体,提供市场需要的服务或产品,总有一天,你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