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76户254口人,三十多年2000多万元支农贷款,没有一笔贷款形成不良,见证了一个省级信用村的养成。
李庄村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南大约8公里处,现有76户共254人。村民们春种秋收,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塞外小村庄,可是在当地村民眼中,从2006年起,李庄村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省级信用村”——要知道整个应县只有两个村子得到这样的称号。
这个“省级信用村”的名头让李庄村不少村民都尝到了甜头,村民刘建明在信用社的扶持下办起了养猪场,“每次资金周转不开的时候就从咱信用社贷点,随用随贷,手续还方便,咱有了钱就立马还了”。城关信用社主任李武生也说道:“我们给予李庄村特别的贷款额度和办贷流程,贷款额度从最初的1万元到现在的5万元,贷款手续也特别方便,村民有需要,10分钟就能拿到钱。”
其实这正是应县联社对该村信用评定后所期望达到的模式,社农共赢。但有一个问题始终像谜团一样萦绕在众人心头:城关信用社三十多年来累计向李庄村发放2000多万元涉农贷款,却无一笔形成不良,在整个应县都独树一帜,究竟是有怎样的奥秘?而这种奥秘是独李庄村所有,还是能像种子一样在其他地方传播开来?在李庄村信用村的养成过程中,信用社和村民们互相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笔者与城关信用社主任、信贷员了解情况的过程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人——李庄村联络员秦元。
一位好当家
在城关信用社信贷员的带领下,我们在李庄村村委会院子里见到了这位联络员。早上七点的时候,秦元已经在地里忙了一个小时,听说我们过来,骑着自行车又跑回来,从老汉神态自若的神情中,完全看不出他今年已经74岁了。
秦元介绍说,他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做信用社的代办员(现为联络员),凭着对信合工作的热爱,三十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存款余额由起步时的20多万元发展到现如今的240多万元,在他手里放出的贷款没有一笔形成不良,靠的就是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一些做法。
当谈到李庄村这些年来无一笔不良贷款的奥秘时,秦老汉马上就笑了起来:“哪有什么奥秘啊,贷款是从我手里边放出去的,我就要保证把他们收回来”。“不过要真说有什么‘奥秘’的话”,秦老汉顿了顿说道,“还真是有些道道的。”
村主任当起了代办员
秦元其实还有一个身份,李庄村村委会主任,而且这个身份伴随了他将近40年。这样一个身份的好处是,他比其他人更受人尊敬、受人信任,有威严,也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村民。
“哪家经济什么情况,个人品行怎么样,我都是记在心里的,后来信用社还对村子里的信用户评了级,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信用状况,因为成为信用户,贷款就方便多了”。
翻开李庄村信用工程评定委员会《会议记录簿》,里面记录着李庄村成为省级信用村以来信用户的评定情况:2006年共评定信用户45户,2007年增加到55户,到201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3户。
提到什么样的人能贷款,秦元认准一条死理:穷能贷,富能贷,不还贷款不能贷。这句话就被粉刷在村委会大门对面的墙上,和“省级信用村”的牌匾一起提醒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一位村民这样说道:“老村长对我们把关可严哩,要是你不守信用,纵然是他的亲戚,他也一分不给贷。”
秦元对怎样降低贷款风险有着自己的一套法子:“信贷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生产生活,放款首先要底子清情况明,咱要选准对象认准人,贷款发放一定要把好关,对评定信用度高的贷户,要大胆地支持他们致富,对信用度低的农户坚决不放。”
淳朴的民风是产生信用的温床
李庄村是个小村子,许多人祖祖辈辈就住在这里,村子里这个是那个的姑姑,那个是这个的叔叔,乡土伦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以前没有信用社的时候,村民们有困难了习惯互相借点,也没有过说谁家欠了钱不还的。”一位村民说道。
“哪家有困难了,大家都习惯帮一下,要是受外人欺负了,村子里就一致对外,很团结。”另一位村民补充道。
事实也确实如此,进入李庄村迎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着中国农民所特有的朴实。“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我们村子的传统,村子里哪两家发生矛盾了,都喜欢找我这个老村长给调解,不是因为我是村长,而是因为我是长辈,咱说话他们都听。”秦元说。
正是因为秦元的身份,才使得李庄村放出的贷款都能按时结息,按时收回,“因为我就是一块信用的牌子”,秦元乐呵呵地说。
有一件事体现了秦元身份的“威力”。有一年一位农户收成不好,当年的贷款只能结息但是不能全部归还,希望等有钱了再还。秦元上门收贷,了解了详细情况后建议他找人借钱先把信用社的钱还上,第二年再贷。这位农户就不理解了:“万一明年我再贷不上怎么办?就是明年贷上了还得重新办套手续多麻烦,今年不还等有了钱再还也是一个样。”秦元给他分析说:“你今年不还等明年手续到期换手续,这叫借新还旧,利息多付了不说,还得落下个不守信用的名声。你今年把贷款还了明年再贷,这叫还旧借新,说明你讲信用,明年信用社肯定还会贷给你,这个我给你保证!”这位农户最终听从了秦元的建议,维持了他优秀信用户的荣誉。
在这件事情的影响下,很多村民权衡出了“还旧借新”和“借新还旧”之间的利弊,只要资金不是特别紧张,当年的贷款都能当年归还。
归还能力是信用村的保证
秦元老汉给我们念叨了一下李庄村的基本情况:村里共有耕地1200亩,全村76户搞种植的65户,养殖的11户,1000多头牛。
其实远不止如此,秦元老汉将李庄村村民的经济来源用“四条腿走路”来比喻:“有养猪的、养鸡鸭鹅的、养牛养羊的,种蔬菜大棚的,有盖蔬菜加工厂的,有年轻人在外面跑运输的,干啥的都有,哦对了,我们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青椒专业村。”
李庄村信用工程评定委员会《会议记录簿》里也记录着该村的收入情况:2008年李庄村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蔬菜生产有大的突破,全年总产值达290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1.1亿元的0.26%,人均纯收入保持7000元,在全镇领先。“去年李庄村的人均纯收入都已经上10000元了”,秦元说。
谈到村民为什么没想着把信用社的钱“抢”了(意为赖债不还),蔬菜种植大户李国胜这样说:“没出息的人才干那事儿哩,我们都一心想着致富,每年赚个七八万,心里感谢咱信用社还来不及,哪能动啥歪脑筋。”
城关信用社主任李武生一语中的:“农民们和一些做生意的人不一样,讲不讲信用关键是看到时候有没有还款能力。农民们富了,谁还想着赖账啊?”
“说是信用社选择了李庄村,其实应该是信用社和李庄村双赢,他们贷款方便,我们管理贷款也省心。”李主任最后对李庄村为什么会成为省级信用村做了总结,“其实李庄村信用度这么好,乍一看是秦元老汉一个人的原因,其实是各个方面的因素,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村子民风好,这样就为培育信用环境提供了温床,其次是联络员三十多年来的勤勤恳恳和他本人的信誉保证,最后还款能力是决定因素,三个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行。”
而现在,李庄村的信用示范也辐射带动了周围好几个村子,整个城关镇的信用观念都增强了。“现在期望着李庄村的模式能在全镇范围内推广,但信用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得循序渐进,假以时日,相信那一天会到来。”李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