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书桌一角的台灯晕开暖黄的光,我指尖反复摩挲着QQ相册里那张泛着潮气的旧照辗转反侧——三年前的7月23日,六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与我约定:“老师!三年后高考完,咱还聚,我们拿个好成绩给您看!”
彼时,空气里飘着少年独有的、不管不顾的劲儿。
前天下午,手机“叮咚”响了一声,是董佳禾发来的消息:“老师,我们月底就陆续开学了,我爸妈想请您和郝老师还有那几个同学吃顿饭,您过几天什么时候有时间,咱们一起约个饭吧。”看着屏幕上的名字,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片段突然就鲜活起来——董佳禾是班里最让我“又气又爱”的孩子,作业永远拖到最后一刻才交,很多时候甚至直接空着本子,可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总能稳稳排在前列。
翟晨宇则是另一个样子,安安静静坐在靠窗的位置,永远把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我后来才知道,他父母常年在外,从小跟着姑姑生活,比同龄孩子更懂事儿——班里大扫除,他总是抢着干最累的活,擦窗户、搬桌椅,从不抱怨;有同学忘带文具,他会默默递过去。
还有刘浩然,作为班长,他帮了我太多忙。收作业、整纪律、组织班会,事事都想得周全。我记得有次我生病请假,他主动牵头带着同学复习,还把课堂笔记整理好发给大家;他总说“老师,我想更优秀,才能帮您分担更多”。
刘鑫宇则是班里的“开心果”,情商高得不像个初中生。我要是因为班里纪律不好皱了眉,他准会凑过来,用他那带着点俏皮的语气说:“老师,您别生气呀,我们下次肯定改,您笑起来最好看了。”
陈昱呢,当年是个爱跟在大家身后的小尾巴,话不算多,却总爱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讲课。如今再看,他变得沉默了,可眼神里的澄澈,却一点没变。
菜一道道上桌,酒杯(其实是果汁杯)举起来时,董佳禾先开了口:“老师,当年我总不写作业,您没少批评我,我还总和您顶嘴,可您也没放弃我,现在我真的很感谢您,谢谢您!”翟晨宇、刘浩然、陈昱、刘鑫宇也相继走过来:“老师,高考的语文成绩里有您打好的厚实基础,谢谢您!”
听着他们的话,我忽然有些哽咽。想起三年前,我也有过急脾气,看到董佳禾空着的作业本会忍不住提高声音,看到陈昱发呆会担心他是不是有心事,可我能做的,不过是用一颗真心,陪着他们走过青春里的沟沟坎坎——帮董佳禾制定作业计划,让他不落下学习;给翟晨宇多些关心,让他知道有人在惦记他;支持刘浩然的想法,陪他一起把班级管理好;跟刘鑫宇聊聊家常,让他知道他的贴心我都记在心里;尊重陈昱的简单,让他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
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轻轻吹过,忽然想起自己常跟他们说的那句课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当语文老师这么多年,我从没想过要什么“桃李满天下”的虚名,只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叛逆的能找到热爱,懂事的能被世界温柔以待,努力的能实现梦想,贴心的能永远快乐,沉默的能守住本心。
如今看着这五个少年(有一个在老家赶不回来),从稚气未脱的初中生,长成意气风发的准大学生,忽然觉得:时间带走了我的青春,带走了发间的黑,却在我心里刻下了六枚深深的少年印。这印子里,有他们的叛逆与成长,有我的付出与欣慰,更有一段再也回不去,却永远值得珍藏的时光。
以后的日子里,愿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方向,振翅高飞——而我,会在时光里,等着他们偶尔回头,笑着喊我一声“老师”。于我而言,这便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