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方的秋末冬初,在游人的眼里色彩斑斓,温度刚刚好。在白浅眼里萧瑟灰暗,寒冬将至的悲哀涌自心底,无法阻挡。白浅是我的来访者,三年了。每到秋天,抑郁症就找上她,死缠烂打。今年的抑郁情绪来得有些早,因为儿子高三了,这让她更加焦虑不安。
因为没有提前预约,白浅进来的时候我在忙着,秘书给了她一张纸,让她画秋天。30分钟后我见到了白浅和她的秋天。一颗大树根部粗壮,许多绿叶还挂在枝头,穿着白沙裙子的女孩在写什么。
白浅,四十五岁,一名优秀的医生,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家庭也算美满,育有一个儿子,18岁。三年前因为拒绝销售高价心脏支架被同科室主任排挤至门诊医院,突发抑郁症,曾自杀两次。配合药物治疗,我为她做心理辅导三年。
这三年我目睹了白浅的内心挣扎与成长,对于抑郁症的见解也更深刻。绘画疗法是比较适合白浅的一种方法,她常常通过画面调整自己的认知。通过阅读白浅画的秋天,我知道她已经基本快痊愈了。那个根部粗壮的大树就是她的内心,已经够强大了。她画了那么多绿色的树叶形容秋天,折射出她渴望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问题还是那个画面中女孩子,那么冷的天,还是坚持穿白沙裙。追求完美的处事方式还需要调整。
我决定从这幅图进一步调整她的认知。“白浅,你画的女孩真美!”白浅此时需要鼓励。“刘老师,你也喜欢白纱裙么?”“喜欢,所有女人应该都喜欢,所以白婚纱是多数新娘子的首选”“可不是所有人穿白纱裙都好看的,我们科的娜娜结婚穿的白沙裙就特别难看。”
娜娜,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到。我敏感地捕捉到一个新的信息,娜娜是最近引起她不快乐的因素。“浅浅,你说得对,不是所有人穿白纱都好看。你有娜娜结婚照片么?我很好奇,看看谁这么有勇气?”我轻描淡写地说。白浅挣扎了好久,递给我看了照片。照片中的女孩身穿婚纱很美,她在浅浅的生活里是什么角色呢?
我淡淡地说,这个女孩子穿婚纱不难看。不过,穿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她婚后能否有幸福的生活。浅浅的眼睛里有泪水,有恨,有委屈,有不甘心。沉默良久,浅浅终于敞开开了心扉。
娜娜是科主任的妹妹,这个月调到门诊医院,把娜娜这两年多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体系又重重的摧毁。她处处提防着娜娜,总觉得娜娜是来害自己的,与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人际关系紧张,引起对自我现实生活的否定,进而否定自己的生存价值,负能量又开始包围浅浅。她觉得自己越来越笨,什么事都做不好。连儿子都讨厌她。
咨询时间已经过半,看着身心疲惫的浅浅,我决定为她做一次催眠。伴随着放松音乐,浅浅走进了童年。考试成绩不优秀的她被爸爸关进了厕所,天气很冷,她只穿了一件黑色的舞蹈纱裙。她一直在哭,我告诉她,妈妈给你送来了棉袄,快穿上她,很暖和。浅浅告诉我,她不喜欢自己,很笨,总也考不进前五名。我告诉她,院长说你是最善良技术又好的医生。浅浅说,院长也不认可我了,要不然为啥让我转到门诊。我的秘书拿着会议记录走进来,告诉浅浅:院务会议记录显示,门诊需要一名技术全面的医生,来打开局面。浅浅是院长提名的。
我在浅浅还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将她拉回了现实。白浅的眼神开始活络起来,用明眸皓齿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我问浅浅,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不是一直很差啊?她愣了愣,点头表示认可。我又问她,最近有没有在做新的技术探索或研究。她笑着说,已经又有一篇新论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我开心地为她竖起拇指点赞!
我知道我与白浅的咨询关系是最后一次了,因为她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内心。三年来,我用认知调整,绘画疗法,催眠,宠物安慰等多种办法,让她从死亡阴影里走到了阳光下。助人自助,助人成长,是我们咨询者最大的快乐。
分别时,我给白浅写了一段话:接受郁郁寡欢的自己吧,过去的那些个冰冷的日子原来也很美,她让你思想成长了。天冷了就给自己加件衣服,不要自艾自怜;不喜欢的就不用勉强,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时候是我们错了,又不是我们错了。人生在对错与得失之间还有好多值得欣赏的风景。
最近五年里我咨询过的抑郁症案例已经有209例,每年比例都有上升趋势。他们的症状表现各异,发病的刺激源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简单的处事方式,执着的专业精神,过度的付出,高压力,童年期中强势的母亲,追求完美的人格,复杂甚至恶劣的人际环境。
我们不能为来访者改变生活环境,但可以通过智慧的引领,让他们拥抱那个郁郁寡欢的自我。让弱小的心灵或者说没长大的自我学着接受不完美,让自我与本我重合,内心就安静了,强大了。
从事教育的老师或是家长,别逼孩子走的太快。孩子在童年快乐成长很重要,别用极端的惩罚让孩子进步很大。当他找不到真正自我的时候,童年期的荣誉感都会变成折磨他们成长的反面事例,用以强化他们现在的不优秀。
让孩子像孩子,让孩子像他自己。慢腾腾学爬,慢条斯理的走路,这是多么可爱的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