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哉二君——尧与舜
关键词:禅让
形容尧,太史公丝毫不吝溢美之词:“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自古以来,尧都是圣明君主的典型。
尧有一大功绩是制定历法,算出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百姓可以有序安排春耕夏作秋收冬藏。这对于农耕时代意义非凡,冠冕堂皇点说是奠定农业发展之基,直白点说就是“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尧有一大才能是善于识人。
在选帝位继承人时,别人推举丹朱,他认为自己儿子丹朱“凶顽”(即凶邪蛮横),所以连亲儿子也不传,一定要选个人品好的。
在选水利部长治水时,别人推举鲧(禹的父亲),他认为鲧个性怪癖,品行不佳,不打算录用鲧,但是大臣坚持用,尧就同意了。结果鲧身赴抗洪抢险第一线工作了九年,治水无功,水患不停。
尧一直想选自己的继承人,熬到自己在位七十年后,终于发现了民间人才,舜。尧给舜设置了重重考验:
第一关,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当“间谍”。(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大王。这两个女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湘夫人——娥皇,女英)。面对两位公主,舜不卑不亢,让她们去自己老家,遵守为妇之道。尧很满意。
第二关,尧让舜担任国家总理。舜一展才干,以德服人,百姓都很听话。尧又很满意。
第三关,尧让舜参与百官之事。结果百官之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
第四关,尧让舜去当迎宾先生。结果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
第五关,尧让舜去野外求生(请参考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舜走遍山野丛林大川沼泽,遇上暴风雷雨也没迷路。
由于之前选水利部长不成功的前车之鉴,外加选帝王需要更加谨慎,尧仔细考验了舜三年,最后,尧认为舜德才兼备,把帝位禅让给舜,成为千古佳话。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笔者曰:无论啥时候,想出人头地都特么不容易!
尧死后,舜曾让位给丹朱(尧的凶顽儿子),自己躲起来。但是诸侯来觐见他,打官司的来找他,人民歌颂他而不歌颂丹朱。舜叹道:天意啊。便正式的,老实不客气的继承帝位。由此中国进入舜帝时代。
舜如果在当今演讲自己的奋斗史,绝对可以催人泪下,出书也可以当心灵鸡汤热卖。
舜有着悲惨童年。生母早死,生父是盲人。生父后来娶了继母,但是生父愚昧,继母顽固,继母之子,舜的弟弟桀骜不驯,一家子都琢磨着杀舜。
但是舜友爱兄弟,孝顺父母。家人想杀他的时候,总找不着他。家人有事找他的时候,他就去旁边伺候。家人出手谋害他后,他凭机智逃脱,最后以德报怨。(可见舜有德却不迂腐)。
舜有着艰辛的求职岁月。舜当过农民,渔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但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舜都能把周围同事的道德素质与职业水平提高上去,这才叫能力。
在选择继承人方面,舜认为自己儿子能力不足,同样以禅让的方式,将帝位传给了禹。
尧与舜统治时间都很长,功绩都很多,在政治上、在农业方面等等冠冕堂皇的话,笔者就不详述了,这里单说禅让。
笔者认为,尧舜之所以伟大,就在禅让这俩字上。
首先要说明一下,上古时代,禅让究竟存在与否,都是有争议的。许多学者认为禅让只是古代儒生心中的向往而已。真要争议起来,尧舜究竟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笔者写到这,就是假设尧舜禅让的故事是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缅怀一下这些远古记忆。
自古以来,王权的交接无非就是两种,革命交接,和平交接(世袭制,禅让制等)。
前者多是流血冲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后者要和谐的多。
上古时代之后,除了闹革命,世袭(大家都熟悉的父传子之类),也有不少禅让的例子,但与尧舜比起来,都变味了,所以后世学者起了个名称,叫“禅代”。
禅代与禅让的区别,笔者举例简单说明一下,比如三国时期曹丕逼汉献帝退位。
第一,当时的皇帝汉献帝是被动的,而曹丕是主动的,甚至是有暴力威胁意味的(你不退位是吧?那我灭了你)。而上古时代禅让是相反的,帝尧主动选舜,舜是被动的。
第二,曹丕也是有势力的(堂堂大魏)。如果没势力,汉献帝虽然落魄,也不会搭理曹丕。而接受过禅让的舜与禹,当时都是平民。这就是所谓,曹丕他们还是“家天下”(汉王朝变成魏王朝而已),而尧舜是“公天下”。
第三,曹丕可没接受汉献帝的考核(当然,汉献帝也不敢)。所以,禅代并非推选贤才,只是帝王由刘姓变成曹姓罢了。
禅让有其局限性(比如选举权还是集中在部落首领们手中,平民是没有选举权的),但是有人拿当今民主选举和上古时代禅让较劲,比较先进性,就没意思了。
在那个时代,在帝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任人唯贤,不选自己家人而选外人,不选达官贵人而选平民,和平交接,保持国家稳定百余年,就是先进。
索隐述赞:能让天下,贤哉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