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宋词 辛弃疾《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辛弃疾【宋】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对花情味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注释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多体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最高楼:词牌名。南宋后作者较多,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八十一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过片错叶二仄韵。体势轻松流美,渐开元人散曲先河。

投老:垂老,临老。

倦游:《史记·司马相如传》:“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

“七十”句:语出杜甫《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澹:也作“淡”。

殢(tì)酒:困于酒。”殢,沉溺,困倦。

“云出早”二句: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赏析:

上阕: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从长安告老还乡,人到七十,自古以来就少,用典杜甫《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处“七十”并非实指。此处之“倦”字,体现了词人主战的主张,遭到当朝主和派的反对后,而生出的无奈之情。

“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夏天湖边漫步,赏昨夜雨湿荷花,秋天风拂小山,桂影婆娑。怎样度过呢?那就喝酒吧,再写诗吧。前两句切题,分别写了夏季及秋季,此处词人用了倒装的手法,选取了夏、秋两季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将“藕花”、“桂枝”前置,一方面为了音韵和谐,另一方面也为了突出夏、秋两季景物的特点。紧接着词人自问自答,简述赋闲在家后的生活常态。

下阕: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冬天,不要辜负了那竹上的雪,春天,不要辜负了那柳边的月。太过于清困,,便有些痴。前两句分别描写冬、春两季,选取了竹雪、柳月较具代表性的景物,并映照出词人的日常生活,“也莫向”三字两次出现却不觉重复,读来既具音韵美,其口语化、散文化的倾向,也更贴近当时的生活,通俗易懂。一“过”、一“痴”两字,便又回到了当下的心结:恢复中原的梦想始终难以实现。转启后述抒怀。

“种花事业无人问,对花情味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种花的事业无人过问,与花相对,此情只有天知。可笑那山中,云早早地出去,鸟儿忙得迟迟归来。前两句承“总成痴”一句,“种花事业”指的是收复中原,“笑山中”几句实为嘲讽朝廷的官员,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奔忙。

此词虽名为写四时歌,实为抒心中之块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