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有人说他就是《战国策》里的尾生高。《庄子》当中记载一个故事,尾生高和女子约定在桥下约会,等了很久女子还没到,但是发大水了,水一直涨,他就抱着柱子死等,最后被淹死了,所以“尾生之信”,守信很出名,但是教条死板,为了守信连死都不怕,但是不看合不合道义,只知道说话算话,这是个有讽刺意义的故事。这章的微生高,“微”读三声,不读一声,一个根据是是刚才《战国策》中记载“尾生高”是尾巴的尾,古书当中同音字经常互用。再者,古人起名不会用三个阴平,如果“微”读平声,没有顿挫,古人起名字不会这样起。比如诸葛亮,有平声有去声,岳飞,基本都是这样,“微”在这里读一声很别扭,所以还是读三声。“醯”就是醋,山西人叫老醯儿,不是东西南北的西,是因为山西人爱吃醋。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呢?有人向他要点醋,他不直接说没有,而是到邻居家讨来给人家。有人说,这是个好人呐,自己没有,从别人那里要来帮被人,孔子为什么说他不直率、不正直呢?
孔子是在探讨何以为直,什么叫“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不是件大事,但是可以以小见大,程子说“所枉虽小,害直为大”他说的谎话不是很大,但是违背了正直、做人之道。别人和你要点醋,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这就是正直,自己不说没有,而是说有,没问题!然后跑去和邻居要来,当成自己的,送给别人,出发点是什么?就是讨好、曲意奉承,怕别人说自己不好,怕别人看不起,怕得罪人,“心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是《大学》里的话,心里存有担心,就很难正直,看起来是为别人好,积极的帮人,实际内心是自私,希望得到别人的欢心,不敢拒绝,这是私心,不坦荡、不诚实。孔子最不喜欢这样的人,称之为“乡愿”,“德之贼也”,是害德的人。一直伪装着做好人,不得罪人,无原则、无立场,不真诚、不实在,虚伪讨好,这种人,比恶人还讨厌,因为恶人的生命有张力,作恶的能量很大,但是一旦从善,那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也会积极进取。而乡愿之人,甘愿做假人,既靠不住,又信不过,又没有进取心,基本上是无可救药。其实生活中不少这样的人,比如某年春晚,郭冬临演了个小品《有事您说话》,这个人怕别人说自己没本事,
自己贴上钱,背着铺盖,连夜排长队,帮别人买卧铺票,那时候坐火车,卧铺相当紧张。但是他对别人说是自己有关系,人情关系给的,讨好人,赢得点面子。这和微生高“乞诸其邻而与之”是一个道理。一个真正坦荡无私的人,不会把人想的那么小气,要点醋,说个没有,就把人得罪了?把别人想的也太小气了。想帮也可以,直接说:我是没有,我看邻居家有没有。要的时候也说清楚:朋友来借点醋,我家没有,从你家要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是正直热心的好人。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人不要装,实际别人看你的言行举止,也会清楚的看到你内心的起心动念,《大学》讲:“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别人看自己,就像你的肝肺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谁都不想结交虚伪、伪装的人,都想结交正直、坦荡、实在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人情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