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别强迫父母过富裕生活》,触动很大。
人到中年经济条件稍显宽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改善口头尽孝,总想着带父母吃大餐,旅游,买最好的东西,用各种新鲜玩意儿尽孝,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吃不惯又心疼钱,扫兴又百般挑剔我们的消费观,妥妥的吃力不讨好。
史铁生说:“世上的紧张空气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父母都是成年人,生活完全自理,也对现状十分满意,我却执意要掺和进去,只会消耗自己的能量。
“人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带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就像一个人对财富的认知,来自他生活经验的全部。父母所处的年代,长期贫穷的经历已经刻骨铭心,即便是现在富裕了30年,他们也绝不乱花钱,省字当头精打细算,节约意识深入骨髓。当我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要求当年的父母,指责他们冥顽不灵,不与时俱进,是很不公平的。试图改变父母的习惯,无异于让他们抹掉一辈子的生活印记,否认他们的人生。
《论语·里仁》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这并不全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纲常教条。
阿德勒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后果也由自己承担。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要分清自己和别人的边界。每个人的人生由他自己负责,不必为他人思虑过多,除非他发出求助、求解的信号。强行对他人“解救”,他也未必会买账。
说白了,就是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尊重父母的所思所想,学会对父母的生活方式放手,不再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评判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