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第二部分里面,提供了系统的方法,用详细的步骤和原理阐述了作者认为的生活原则。
一、明确起点
一切的起点,就是作者所描述的现实。这离不开对人生的终极目的,这涉及到三观了。简单总结,我认为是客观、正确地认知。认识自己的现状和目标,认识他人、所处环境的状态和目标,探究客观的原理和规律,这是做出正确行为的第一步。
首先,摆脱对情绪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但是当我们在意识到之后,仍然可以进行调节。我们在收获时,需求是长期稳定的愉悦,而不是短暂的欲望满足。
另外,判断不正确的否定。否定自己很容易,因为没有人能够天生正确,事事正确。但是正确的否定需要下一番苦功夫,需要极强的信息收集和判断能力。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所谓的独立思考也就脱离了原来的目的。
最后,独立思考的陷阱。大部分独立思考只是为了给自己想要的行为以一个能接受的解释——我是进过一番探究做出的决定。至于它是不是正确,我不太确定,但是至少比盲目行为要好很多。显然,它偏离了最初的目的。
如何避免上述的现象,我需要结合作者的药方,按需服用。
二、工作中的情绪——体会自己的情绪时刻。
有的同事觉得我特别有耐心,其实自我感觉并不是这样。有两种情况特别让我不耐烦。
一是懒惰客户提问。很多简单的问题,反复出文档,反复讲,有的客户就是不自己看,非要在需要的时候再来询问。开发所必需的信息规格,应该客户自己去了解学习的内容,也会过来问。每当客户在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上提问的时候,情绪就有些挂不住,情不自禁地就会很不耐烦。这在刚刚工作时特别明显。“赶快三言两语打发掉这个家伙吧!”
二是同事的提问。有一个同事M,任何时候跟他说话,都会不耐烦。这是很奇怪的现象。不管他说什么,问什么,或者汇报什么工作,总有一种不想继续跟他讲的感觉。
我思考了一下,原因在于M不能很好地接受别人的信息,所以跟他讲话特别费神。以至于后来我会专门用跟他讲话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以及通俗简单的表达方式。我充分意识到我的烦躁产生的过程。但是,我依然会在跟他沟通的时候,产生不适感。
我想,觉得我有耐心的原因是两种,一是自我感知到烦躁的产生,所以会引导情绪的流露。二是对方的感知力不够,没有察觉到我细微的情绪变化。
即使完全意识到上述现象,我仍然很排斥和M讲话,这说明我很去主动改变大脑对于不顺畅沟通产生的反应。平常在生活中可以继续感知这一现象,看是否能获得比潜意识更高的主动权。
这一点,可以结合作者对于痛苦的描述辅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