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娇与志明又要拍续集了。
突然看到这个消息,让我萌生出写篇文章的想法。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故事。
这个系列其实有两部电影,有的人可能傻傻分不清楚。
第一部叫志明与春娇。志明和春娇在吸烟时相识,两人渐生情愫,认识七天之后最终走到一起。
第二部叫春娇与志明。两人慢慢在生活和工作之间产生矛盾,分手。最后在北京重逢,还是认定彼此,重新走到一起。
我问了几个朋友对这部片子的看法,令人意外的是不同人态度各异。有人喜欢地不得了,也有人反感地不得了。
他们的故事,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听听下面这几种声音。
声音一。
春娇与志明,是两个极其普通的名字。就相当于生活中的你、我、他。故事就是讲平凡人的生活和爱情。
我喜欢他们的故事,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它原汁原味的生活化。他们好奇,互相道听途说着别人的八卦。他们羞赧,初识时男女间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话。有人说,电影中的对话在旺角随便一家茶餐厅都能听到。
也许正是这种真实感,消除了观影者与电影本身的距离。
第二个,是志明和春娇的爱情。有一句话叫做,爱情不是你寻找到它,而是它撞上了你。春娇和志明从相识到在一起,仅仅花了七天的时间。可能两人都还没熟悉对方,却认定了对方。
他们的笑点相同,一起做奇怪的事,说类似的话。他们能一起看干冰在马桶中腾起,一个扮成日本人的时候另一个会扮成韩国人。就连春娇自己也会说,“我很努力去摆脱张志明,最后我发现,我成了另一个张志明。”
爱情是盲目的,也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你把一切都想清楚了,可能它早就消失不见。但也正因此,他们的磨合才会出现矛盾。
我周围也有不少情侣因为不起眼的矛盾,吵得不可开交。但背后的原因,也许就是彼此间对感情的信心缺失,继而产生怀疑,再而引发冲突。
矛盾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当志明与春娇一人远飞北京,一人留居香港的时候,他们失去了解决矛盾的机会。
我常常会想,如果后来春娇没有去北京,他们也许就真的这样错过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异地都可能因为距离而分手,更何况是分手之后相隔异地。
人总是喜欢听有美好结局的故事。之后的他们在北京重聚,一次次地互相拷问对方的内心,再一步步地重新走回一起。
破镜重圆的故事大家都喜欢,但又何尝不是最难。
声音二。
我不喜欢这个故事。我反感的也只是故事本身。因为它皆大欢喜的表面下,隐藏着一种可悲的价值导向。
本来是一场众人嗤之以鼻的戏码,却成为众人吹捧的典范。两个人发信息,见面,上床,瞒住另一半,卡拉ok,春娇与志明一直在重复,由香港到北京。
就算是在思想空前开放的今天,也没有人敢这样公开赞扬出轨吧。
生活中,我们身边有人劈腿了,也往往碍于情面不便多言。再看看文章和陈赫在舆论前的尴尬,我想不明白大家怎么就突然变得宽容了呢?
我不反对爱情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是以牺牲别人来获得。我钦佩导演的能力,他能够让一个极其生活化的剧本变成一部真切的影片,也能够避重就虚让我们只看见我们愿意看的内容。
杨幂饰演的优优,徐峥饰演的Sam。他们是这场盛宴里的陪葬品。
优优能够在失落与愤怒之后淡然一笑,用一张照片作为对志明的纪念。Sam也能够一如既往地沉稳理智,给予春娇支持和理解。
只是背后的心酸我们看不见。Sam对春娇说,我差不多都已经放弃再重新组建一个家庭的念头,但是你让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再此以后,他还会有勇气吗?
声音三。
电影所产生的两面评价是预料之中,加上它本身的话题性和现实性,只能说让大家更加关注。
导演优秀的叙事能力,演员入骨的演技,画面与场景的格调,都是这部影片的精致之处。
关于对于错的问题,我想从春娇与志明从相识到相恋的七天可以说明一切。
对于一生来说,七天太短,两个人甚至都还不够了解,就这样在一起是对彼此的不负责任。
对于现实来说,人们在快节奏下赶着时间生活,连爱情都像快餐。我喜欢你,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请你尽快告诉我,如果你拒绝了我,我还可以调整好状态,去跟下一个你表白啊。
这样看来,在这个什么事情都讲究效率,试图三分钟得出答案的时代,七天足够长了。
韩寒会写出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这句话不无道理。但更多时候是既有对错,也有利弊。
在这个故事中,春娇与志明看到了对与利,优优和Sam接受了错与弊。
你问我说得对不对?那你又在分对错了。
转载请私信获得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