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19日,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再次莅临我校,开展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对我校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指导。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及相关人员全程参与此次研修活动。
余老师听了六位教师的讲授课,并及时的对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点评。余老师从语言教学、知识积累、能力训练等教学环节出发,抓住每位教师的特点,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同时指出了不足及并提出改进方案。
紧接着在12月19日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余老师为我们献上两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分别是五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六年级的《秋天的怀念》。他举手投足间透着温暖;儒雅风趣中尽显睿智;在谆谆教诲里饱含期盼。他的课堂让学生感到简单而充实,他的执着精神、广博学识,已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面镜子。两堂观摩课结束,下午余老师还为我们进行了建立“五要素”高效阅读教学理念的讲座。
本次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感触很多。特别是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集体训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使我们的学生,包括各个层次的学生,各个角落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从而同步地享受老师的教育,因此就得安排以全班所有学生都要参与为训练目的的训练活动。没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的课永远在零敲碎打、零碎提问之中推进,或者在所谓的频繁进行的小组活动中推进,都没有关注到全班同学共同的学习活动。可是我们现在的课堂,却从来都不谈这样的课,一节优质课下来,学习好,综合力强的孩子风光无限,独领风骚,而性格内向,成绩不够理想,表达能力欠缺的孩子却只能默默无闻的做道具。好的还是好,差的终须差。
第二重语言训练。这是重中之重,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我们日常教学把语言学用排在了最末的地方,没有把它排在主要的位置上,这是传统的习惯带给我们的教学方面的损失。我们可以展开来想一想,任何有才华的人,文笔功夫都依赖于语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都依赖于零碎地提问,让学生很少有语言实践的机会,恰巧违背了《课标》的要求,违背了语文学科本质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余老师的课堂,不管是说还是写,总是会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比如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余老师第一个板块就是诗意的说话,有一种爱叫……,简简单单的一个话题,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话训练,课文进行了较详细的研读,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第三重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分析、赏析、品析的技能,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技能。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教学之中没有受到老师应该给他们的概括能力的训练、分析能力的训练、品析能力的训练、赏析能力的训练、解说能力的训练,那么,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技能上就是空白的,我们永远在课文感受的层面上进行教学,而不是利用课文训练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没有能力训练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因为没有给学生带来最重要的能力的提升。在《小英雄雨来》一课,余老师抛出这样一个话题:这里的描写是为雨来服务的。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边读边批,课堂展示精彩纷呈。学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知识得到深化。
第四重动笔训练。没有动笔的课堂,是老师既在理念上又在时间上忽略了对学生的训练。动笔干什么?圈点勾画、旁批、做课堂笔记以及做发言的内容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一点短句、短文。没有动笔,我们的学生就在静听,静听的效果远远不如动笔,就像我们老师一起感觉到的一样,如果让我们写一点东西,我们觉得是多么的难啊,但是如果让我们读一个东西,又会觉得特别容易,语文教学必须往难度方面提升,那就是要动笔。余老师的课堂练笔,不是漫无目的乱写,而利用课文资源,设计有趣的写作活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短文趣写、美句点评、补写续写等。
第五重当堂训练。任何课堂教学都要讲究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当堂训练才有效率意识。少让学生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预习,如果有些什么讲究教学模式的课,先让学生大量预习,再让学生展示,那就是贱看了“时间”这两个字,把时间不当数。优秀的老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当堂训练。余老师的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当堂训练,当堂完成。很少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也是余老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自信。
余老师的作业指导、上示范课和讲座,让我慢慢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一些本质,心中对一堂好课的标准逐渐明晰。虽然还不能完全做到准确、深入地解读一篇课文,设计好自己的课例,但能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价值的反思,明确努力方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余老师的这次培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他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诗意,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通过这次活动,我校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会更加扎根于对教材的研读,提高课堂效率,打造丰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