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不只是尊敬,更应认可家庭智慧传承



今天主要从《化性谈》的角度来讲“道”

王凤仪老先生谈“道”时提到:

道是尽的,不是要的。

父母尽慈,子女尽孝,兄弟姊妹尽悌,

全是属于自动的,才叫尽道。

若是互相要道,那就错啦!

自动尽道才是善,

若是互相要道就变成恶啦!

现今家庭所以不和,

就因为要道的人多,尽道的人少。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只有尽好自己的“道”,才能天朗气清。

真正的道是“要”不来的,

我们去要求父母、要求孩子、要求兄弟姐妹,

要来要去,相互生起嫌隙、埋怨之心,

这就不是“道”了,

道是自己主动去做、尽全力去做的,

也就是王老先生说的“自动尽道才是善”。

当下很多家庭不和的问题,

都是相互之间期许、要求太多,

主动付出太少导致的。

王凤仪老先生曾分享自己和母亲的相处故事:我十四岁给人家牧牛,我有时回家,母亲给我饽饽,我不吃。母亲问我因什不吃,我说,因我吃得太饱了。我的意思,我若吃了,我母亲必要疑惑:东家的饭食不好,我儿子必然不得饱饭吃,总要天天的惦念,所以我绝不吃。

是啊,我们做儿女的,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宝,尤其是岀门在外,父母无不时刻惦记着孩子的生活。在外生活,对于自己的境况要多和父母交流,这一点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先生就做得很好,经常给家人写家信,每次都会向家中长辈汇报自己全家每一个人的生活情况。

那到底怎么和父母说?说些什么?王凤仪先生上面的做法给我们做了示范,说的话要考虑父母听到后的想法和感受,不能什么都说,也不能乱说。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原则,让父母感觉不论我们在哪里,而心依然是和他们在一起的,也和他们一样惦念着彼此,让他们在家心里踏实安稳。


我们常说传承,传承是什么?就是一代代人的好处一代代的传下去,于今学校里只教知识,并且说老人是老腐败 ( 过时守旧 ),种下这种因,子弟的知识能力越大,越看不起老人,所以才养成不知孝悌、不明礼让的风俗。

不仅如此,尊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不只是表面上对老人尊敬,还有从心底里认可老人的智慧。做父母、师长的人教导子弟,要常提老人和先人的好处,不拿老人的好处去教,就是悖道。

“命者,名也”,名正,命就正了,命正,性自然就化啦。所以教人最重要的是教性、教命。教人做好的教材就是一代代老人们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文化文化,“文”学会了,性自然也就“化”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