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唐相比,宋朝有何特点呢?如果你观看汉唐以及宋的疆域地图话,你会发现宋比汉唐的疆域少了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宋朝非常注重文化,但很轻武,所以这导致宋朝文化经济极为昌盛。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帝王不如大臣突出。那么宋为何会如此?让我们从宋太祖赵匡胤聊起。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权力都到了节度使手里,许多皇帝也想过改变,但如果想改变,只能重用手中的宦官,所以宦官,便逐渐掌权。其实,中唐后虽有一些不错的宰相,但也只能维持大唐不倒,可更严重的是东西南北四面,都出现了有许多势力。尤其是在南方还出现了一个很强大的势力,所以唐懿宗决定发兵去攻打,结果大败而归。再加上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在唐末大乱,世道风气都变成了兄弟互相残杀、父子互相反目、权臣互相篡夺等现象。在公元907年,朱温建立梁。 在923年,晋国建立后唐,这时赵匡胤出生了。
赵匡胤自己虽从军,但父祖都是读书人。可赵匡胤并不喜欢读书,而是善于骑马、射箭,还创造了“太祖长拳”。但在赵匡义12岁那年,后唐内斗,最后节度使石敬瑭建立后晋,但随后继位的石重贵不甘受辱,便起兵,可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赵家也损失惨重,21岁的赵匡胤想要谋出身。但当时天下大乱,何处可以安身呢?是南方还是北方呢?南方虽然分布的小国非常多,但是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而北方却是一团浑乱。
所以,南方看似非常乱,但实际各国实力差距都不大,反而很安定,是一个相对能安心生活的好地方;而北方看似统一,实则内部很乱,凶险万分。所以,赵匡胤决定去南方,去父亲的同袍那里。但去了才知道,他屡遭冷雨遇,四处流浪,后来经人指点,决定回到北方。但此时北方已变成后汉,可是幸运的是,他碰到了郭威在招兵买马,自己也就融入进去。
但没过多久,汉隐帝便镇不住这天下大乱了,于是郭威被手下的士兵“黄袍加身”。那么如此的,郭威也就不得不杀了隐帝,称帝,建立后周。郭巍有一个养子叫柴荣,很有才干,于是在郭威死后,柴荣继位,30岁的赵匡胤,也生为节度使。再后来柴荣生病,长子年仅7岁,所以柴荣在临终前,将赵匡胤立为“殿前都点检”,掌握禁军。
那此时的赵匡胤处于何种境遇呢?他很不安定。因为他被赋予了托孤重任,面临着主少国疑,受信重负的遭遇。那他该如何自处?是尽全力辅佐,还是趁势取代之?尽全力辅助意味着,在乱世中无忠信,而且主少国疑,会有不测之祸。而趁势取代之意味着,他背负不义,受良心谴责。但最终,赵匡胤选择了义利之取舍。
形势不等人,必须要快,于是赵匡胤开始行动了。公元960年,赵匡胤被“黄袍加身”,33岁继位,以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很是忧虑,那么,居天子之位的赵匡胤在忧虑什么呢?第1,天下未统一,意味着外患还要防御;2,大宋承继,意味着腹心之祸,深可惧。所以何者为优先呢?当然是内部。赵匡胤将地方节度使削弱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二,将中央禁军一分为三,没有高级将领;由文官长调主权。而且,在遇到战争时,由皇帝制定总方案。所以对此,赵匡胤采用了“杯酒释兵权”。
那么内部整理完后,就该外部了。赵匡胤开始准备统一天下。那么具体功法的方向在哪呢?先易后难,就意味着先南后北。那南方的诸多小国,从谁开始呢?根据考虑,赵匡胤决定先攻打武平,再到后蜀,到南汉,最后是南唐。所以后来,天下基本统一,许多大臣都劝赵匡胤回到洛阳,那是否放弃开封呢?
首先开封地太平了,容易被攻打,但漕运便利。而洛阳呢,有山河之险,可漕运却不如开封。但有个问题,是天下精兵都已在开封,所以需要大量的物资,就意味着需要漕运,所以,如何选择呢?当然就是开封了。
以赵匡胤的统治能力,很快兵权都被收了上来,那如何自我定位呢?从而实现长久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大问题。对此有什么好办法呢?那就是要搞大事情,提高自己的神谕,效仿历代帝王,以神奇降生等方式,强化自己的神授,但如此够吗?肯定不够,有次他被宰相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就回答“道理最大。”这让赵匡胤,最终给了一个定位,既坚定维护皇帝作为“天下第一人”的高大,但同时又至于道理和天下之下,以道理和天下作为一切事物准则。
接下来要选人帮助自己治理天下,所以理想的大臣来自哪儿呢?皇室宗亲还是外戚,还是功臣,还是儒生,还是宦官?皇室宗亲、外戚、功臣以及宦官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就是儒生了。最终赵匡胤决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兴科举。文以靖国,右文抑武。在赵匡胤的主导下,读书人的地位走向了最高峰。在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号“太祖”,赵光义继位。
那你认可赵匡胤右文抑舞的国策吗?一方面,这样可以重视经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同于汉唐的宋制。另一方面意味着,内部稳定心态,由进取转为内敛。我觉得这个方法是不错的。如果这样的方法能够一直延续,说不定宋会一直存在。但不太好的地方就是还没有一个非常大的事情,一直是平的,而不是跌宕起伏的。
这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以及他建立的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