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留”全链条发力绘就“人才济济”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动能,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引才、育才、聚才”全链条体系,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引才有力,“机制创新”激活人才活水涌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与时俱进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靶向引才”机制,制定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在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申报、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定制化支持,依托重点产业项目、研究团队等创新平台,探索“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引进模式,保证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科技人才成长档案,结合各类人才特点,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分类构建全周期培育体系,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订单式”人才,推行“导师+项目+团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强化交叉学科和实战能力。

      育才有方,“平台赋能”锻造人才雁阵齐飞。育才的关键在于构建多维赋能平台,通过平台赋能,让人才培育从“单向输血”转向“自我造血”,形成“群雁齐飞”的成长矩阵,实现人才能力的迭代跃升。强化产教融合载体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需求牵引—实践锤炼—成果转化”的闭环培育模式,加速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型。构建“学科+产业”双轮驱动的育人体系,推动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对接、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挂钩,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学院等实体化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构建阶梯式人才成长通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通过导师帮带、项目历练、外出交流等多元化路径,形成“头雁领航、强雁振翅、雏雁跟飞”的梯队格局。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终身学习系统,实现知识更新与技能升级的动态匹配。开发模块化、场景化的在线课程库,构建“学练考评”一体化智能平台,通过自适应算法为人才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破解工学矛盾与知识滞后难题。

      聚才有道,“生态优化”厚植人才磁场效应。聚才的根基在于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人才扎根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认同”,形成“万马奔腾”的磁场效应。完善全周期服务保障,构建覆盖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建立荣誉激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双轨机制,增强人才归属感。推进人才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大厅,集成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生活服务等功能,并建立人才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以精细化服务提升满意度。构建包容性创新文化,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维定式,建立容错试错机制,鼓励跨界协作与自由探索,为人才提供“敢于破界、勇于试新”的成长空间。在科研管理、职称评定中强化创新价值导向,设立非共识项目资助通道,支持高风险、长周期的原创性研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推动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形成“城以才兴、才以城荣”的良性循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