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王小波很热,其实王小波成名是在他去世之后的事。
比起某些人,王小波还不算最倒霉的。历史上某些人的书刚面世,就被列为禁书,比如《红楼梦》,比如《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比如《某宝贝》。
相比这些人,王小波的书至少还没被列入禁书行列。因为他的书一直得不到出版,连看都看不到,又何须禁呢?
有一点得说明,那些曾经被禁的书可不是没人看,相反是看的人太多了,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多到难以控制。
为了避免这些离经叛道的书成为畅销书,当局只有动用禁止令,不让其光明正大地流行。要看也是偷偷摸摸看,晚上钻被窝里打上手电筒看那种。
话说回来,如果是经典谁又能真正禁得了呢?曾经的禁书现在看来,也没什么,只是思想前卫了些。
这么一说,王小波的书连被禁的资格也没有,似乎更惨啊。
王小波的作品都在世完成去世后出名,典型的生前寂寞,身后留名。
我敢断定假如他的书生前就出版,估计也会被禁。他无意中躲过一个思想不够自由的时期,等到去世后作品才面世,逃过被禁的命运。不知该为他感到庆幸还是为他叹息。
关于王小波我曾写过一篇《好看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本来是一篇凑更之作,没想到却成了爆款文,被简书首页推荐,点赞不断,到现在依然有人在点赞。
那篇文更着重写王小波的有趣——语言的有趣,思想的有趣,以及深情浪漫的一面,可能轻松幽默更符合大众口味吧。
但王小波不仅仅有幽默风趣的一面,更有深刻犀利的一面。
读者似乎更愿意把王小波看成一个才华横溢的“痞子”,痞子文学曾经盛行一时,以王.朔为代表。我们甚至把王小波看作一个浪漫骑士,唱着爱的歌曲向我们走来。
可能这样的王小波更易被人接受和喜欢,幽默风趣,偶尔深情浪漫,让人感觉轻松愉快,谁不喜欢?
可这些不是王小波的全部,只是王小波的表面。
真实的王小波,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帅,也没你以为的那样快乐。他不过是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用表面的轻松来掩饰内心的孤独痛苦。
纵观中国历史,大家都不喜欢说真话的人。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一户人家生了孩子,大家都来祝贺。一个人说孩子将来一定会发财,一个人说孩子将来一定会做官,两人都得到主人感谢。这时一个人过来说,孩子将来一定会死,这个人被众人痛打一顿。
说真话的人历来不被欢迎,说真话的作家也难逃这种命运。
所以,轻松幽默的闲适文学更受人欢迎,那些说真话的文章大多无人问津。
说真话的作家里面,鲁迅算一个。
在鲁迅生活的三十年代,说真话是会掉脑袋的,其实这也为一些不说真话的人提供了最好的理由:不是我不说,因为说真话风险太大。
可鲁迅宁可被列入敌人暗杀的黑名单,宁愿为此东躲西藏,也要坚持用笔讲真话。鲁迅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文学成就之高,更在于人格的伟大。
有人说,如果王小波多活十年,就会成为又一个鲁迅。在读完王小波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后,我开始相信这句话。
初看王小波,更容易被他的幽默风趣吸引,像听隔壁班无厘头男生胡扯,云里雾里绕来绕去,总能逗得你前仰后合。
再看王小波,透过王小波看似荒诞不经的文字,在幽默风趣的语言里扑面而来的是自由和理性的气息。
这本《我的精神家园》收录了王小波一系列杂文代表作,比如《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等,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却有着力透纸背的思想力量。
思想的快乐来源于不被约束的自由,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不能体会到思想的快乐,那他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灵魂写手。
在《思维的乐趣》这篇文章里,王小波写到: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
王小波犀利地指出,中国人很少有人觉得思想有乐趣,他们更多感受到思想带来的恐慌。
他认为不应该出于功利的目的改变人的思想,无论高尚还是低下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权保持自己的思想。
他不赞同“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夜”的说法,否认存在发现终极真理的智者,不应该以各种理由钳制统一人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体会到思想的快乐。
这种思想的快乐是一个写作者最大的快乐,即便写出来的东西不能得到发表,不被人认可,“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王小波语),但却成为王小波写作的最大动力和快乐的源泉。
思想的自由,就像饥饿的满足,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体会不到它的可贵。
王小波从一段特殊历史时期走过来,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同样贫乏的年代。
本来求知欲旺盛的青年人却得不到一本想看的书,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却要被统一思想,连话语都被套进一个模式里。
在那个说真话同样要冒风险的年代里,很多人为了顺应形势说一些违心的话,而王小波却宁愿沉默。
在那个丧失个体话语权、万马齐喑的年代里,王小波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清醒:
我忽然猛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这种清醒就像在燃烧的铁屋里呐喊的鲁迅,王小波用他特有的调侃油滑揭露现实中的疯狂,以此来唤醒一部分人。
面对陷入明星崇拜的癫狂状态,他联想到了文.革初期相似的情形,同样都是失去理性,但“有点癫狂不算有病,这种癫狂没了控制才是有病”。
他由“中华文明将拯救世界”的说法联系到国人的救世情结,指出某些人解放全世界的心理“主要是想满足自己的情绪”。
他反对民.族.狂热,质疑信仰被滥用,认为理智是一切知识分子的生命线,建议国人不要做上帝梦,圣人梦,认真思索,明辨是非。
没有照本宣科的说教和灌输,没有诲人不倦的谆谆告诫,满篇看似嬉笑怒骂,荒诞不经,却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思想从蒙昧混沌中渐渐明晰。
拨开云雾,我感受到的是自由和理性的光芒,刺破现实的麻木愚昧,带来超越时代的智慧。
尽管他写作并非为了“教育人民,提升灵魂”,更多是为了提升自我,但我却从中得到了智慧。
给人知识的书固然珍贵,更难得的是启迪人心灵的书,这本《我的精神家园》让我看到一颗追求自由的灵魂,让我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就这点看,王小波是一个智者,一个披着痞子外衣的智者,比我们更早看清生活的真相,最早享受思想的快乐。
正如书封底那段话所说:那些连他的随笔都没有读过的人真是错过了,你们有没有被告知过:生活中有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脱颖而出、被我们体验?
王小波杂文,就是这样的存在,一代代国人的精神食粮,值得所有热爱自由的人体验!
20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