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村很有名。
这名气来自村里至今仍存活于世的木活字印刷术。在“当代毕昇”谱师的操作下,古老的木活字印刷还在印制族谱。
中国的木活字起源于元朝末期,至今有800年历史,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有幸保留下来,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2010年11月15日,该村的活字印刷术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源村概况
东源村位于高楼镇平阳坑南面,全村总人口1600人,村里有著名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是由古宅改造而成,占地1670平方米,不仅陈列了详尽的文字图片资料,还从民间收集了两套印刷模具,充实展品内容,并且聘请专业谱师现场演示,刻字、排版、上墨、印刷等各个操作流程,同800年前王祯《农书》上记载的如出一辙。
东源村木活字印刷
东源村木活字印刷宗谱方法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明证。
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在历经千年沧桑后,终于在印刷家谱这一极其狭小的市场空间中获得宝贵的生存机会,而它能够在东源村保存得如此完好,并得以延续,除了这里的乡间村落依然保持着修订族谱的习俗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其工艺上采用不易开裂、质地细腻、附着墨汁性能好的上等棠梨树木材做字模,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木材不易干燥变形,非常适合木活字印刷的生存。
2009年,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术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名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提升温州的文化地位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木活字印刷展示馆
东源村村口有个小公园。村民们经常在200平方米的健身场里锻炼身体,圆型大花坛开满红白相间的花儿,在那株高大的雪松下,还有几个村民跳起健身舞。
村委会主任兼市木活字印刷协会会长王法炉说,该村的木活字印刷是一张金名片,被联合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管大家有没有来过东源村,一提起木活字印刷,都会知道在东源,我们也就是靠着这张金名片,声名远播的。”
“中国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传承人王超辉。王超辉正在做排版印刷,只见他在印板上刷上墨汁,再覆盖宣纸,然后用棕刷均匀刷拭,揭起宣纸便成册页,古朴而生动。最后用棉线装订成册,拿在手里会很有分量:宣纸、老宋体、线装。
我市投入800多万扩建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建成后,将不断扩大东源木活字文化印刷的影响力,实现在传承上有新发展,在建设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带动东源村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非遗带动乡村旅游
有需求就有市场。曾经,德国弗里德里希阿德勒校学生来到东源村参观。几碗墨汁,几支刷子,一排排字模也墨黑墨黑……在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里,孩子们看得很兴奋。他们坦言,觉得木活字印刷这个古老的发明很有趣,让他们看到古老中国智慧的一面。
以前,东源村不少人以做谱谋生。现在,也已有村民做起一些零散的旅游生意。特色农产品、特色农家乐等村民自发的“旅游生意”做得很火。
东岙山农家乐的老板陈珍重说,东岙山是东源村的后山,东岙山农家乐就是依托村里的资源发展起来的。“2002年,我们在这里养鸡,后来游客都自动找我们,希望我们能弄几个农家菜,最初的‘东岙山农家乐’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王法炉希望未来能依托东源村自身的内涵,带动旅游服务市场发展,设想打造旅游产品一条街,使木活字印刷带动的文化产业成为镇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老村子也要创造“新美丽”
东源村的小溪流改造工程,改善了环境,改变了脏乱差面貌,使东源村更添了几分姿色,上游的溪水也顺利得到排泄,有效增强了行洪能力。
据了解,东源村正准备打造的,还有村口的景观荷花池、文化长廊、村居的墙体立面改造和特色路灯等建设项目。
未来景观荷花池是个啥模样呢?
希望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运用传统的歇山顶、飞檐翘角,来改造老村居的墙体和立面。“力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及地方特色有机结合,墙体立面改造设计和改造已有的建筑,让东源村有一道新的风景线。”
除了景观荷花池、文化长廊和村居的墙体立面改造,特色路灯和停车场等也纳入村里“新美丽”的建设计划。“在村口停车场附近,我们将还会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吴魁胜说。
试想,在盛夏时节,荷花绽放时刻,站在小溪流改造后的木桥上,近距离欣赏荷叶荷花,和改造后古色古香的建筑,这是何等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