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除了某些没判断标准的参数要以实验值作参考之外,计算时使用的参数如K点、截断能等多要经过测试。通常是取到能使系统性质收敛的最小值,一来是能收敛的结果才被认为是可靠的,二来是更精确但更耗时的参数就没必要了。而我们被人问起参数选择时,也会声称自己做过了收敛测试。一般来说,“系统某物理量~参数”的图像应该是一条单调趋向某个稳定值的曲线。
我每次都在可靠性这方面特别慎重,但是越来越觉得这一过程相当蛋碎,因为它极其耗时,而且在这过程又学不到什么新东西,多是机械的重复操作和等待,最郁闷的是通常结果和期望的相差很远,你基本不大可能得到一条抛物线和单调曲线。还不如要个不影响定性分析的大致结果拿来分析。
最近在弄一个东西,检查了参数结果简直让我内牛满面:

参数选择
横坐标是参数,纵坐标是参考的物理量。
左图姑且还算有个平台,而且浮动0.3E-4左右,勉强能接受、右图真是……“这是什么鬼?”
都已经取到300了。手册的参考值是30左右。刚刚翻师兄的毕业论文,里面说“我们取了30
x30的浓密K点”。……那我这个300岂不是超·浓密K点了?!
检查了一下,定性上的比较倒是影响不太大。
也许正是我太在意这种无关重要的细节,才导致效率太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