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听了一节由珍妮佛老师和姚老带领的线上读书分享会。
还是对话形式的,通过参与,经由喉轮发出的能量确实与单纯听课的感受不一样,会更入心脾。
在老师与我对话时,问了我一个问题,把我问住了。
问话的大意是这样的:你是否在与你的老公、孩子相处时,能够倾听他们,做到心心相印?
说实话,在生活中,虽然我们三人的关系非常好,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但我还真没能做到能够全然安静地去倾听他们,透过他们的话语做到心与心毫无障碍地交流。
貌似,在交流时总会有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各种忙碌、牵绊而粗粗带过,并非全身心投入地与他们互动。
反而在我自己为他人做个案时能做到心心相映,全然地处于当下去感受对方的能量,与对方同频。
对于自己最最亲密的人儿却因为觉得相处时间有很多,而不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相处。
记得老公经常会约我一起坐在电视前看他喜欢的电视剧,我会因为自己有各种感兴趣的事情要忙碌而一口回绝,有时还笑他看的电视剧无聊。
每次小朋友跑来跟我分享她的画作或者邀请我跟她读书时,很多时候刚专注一下下,听到手机的提示音,我又控制不住地打开手机看几眼,甚至一边看着手机信息一边听她给我的分享。
虽然自己仍然会拿出一些有质量的陪伴来,但并不代表一直能够处于心心相印、全然当下的状态。
其实,在生活中,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上了。
珍妮佛老师听到我的简单反馈,笑了,她说并非我一个人是这样的状态,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做到时时刻刻全然地与亲密伴侣、孩子做到心心相映。
虽说如此,但当下这个问话真是点到我某一根神经了。
结束后,我看到克氏的这段话,似懂非懂地“释然”了。
假如我们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将会发现它是一种隔离的过程。实际上我们对他人并不关心,尽管我们会大量地谈论到他人,但实际上却并无真正的关切。我们与某人发生关系,仅仅是因为该关系会提供给我们一个庇护之所,会满足我们的需求。然而当关系中存在着会让我们自身不适的混乱时,我们便会抛弃这一关系。换言之,我们只会选择那些令我们感到满足的关系。这可能听上去有些刺耳,但如果你真正近距离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将发现这便是事实。
————克里希那穆提
透过关系来认识自我,这是我去年底最大的一个认知层面的收获。
但如何透过关系来发展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还处于迷迷糊糊的摸索状态。
最后姚老与我的私下互动中再次点到我,虽然现在还有点懵懂,但大概方向已经了然。
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关系互动中,回到生活中继续修,这才是本源。
服务、服务,从小事做起,全然地放松地在互动中看到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