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且:且读、且思、且写作
所谓拆书,也只是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想法而已。所以边读边写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零碎、不成体系。
《大师们的写作课》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能从作者的口中看他是如何解读大师们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前两章是写 颜色,对我而言最受益的是学到三点:
1.对颜色的直接描述
我不是个敏感的人,在颜色上也是如此,譬如对于红色,一般也只是能分出深红、大红、粉红之类,如果再要细分便觉十分困难,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上,更是匮乏,除却国画颜料上标准的诸如洋红、朱红什么的在写作中用用,实在是词穷。前段时间心血来潮想学学PS,结果总结出一句话“不学后期,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眼有多瞎”。
现在想来,对颜色描述的无能,一方面是词穷的关系,这个好办,多背一些高大上的词语,比如缟、石青、蔚蓝、青碧、炎、丹……另一方面是技巧方面的关系,一个人如果不是对色彩十分敏感又记忆力非凡的话,又怎能准确的使用枣红跟殷红。所以对于书中介绍的张爱玲的绝活——名词前缀+颜色,我倒是非常喜欢。以前并不曾留意生活中的玫瑰花、草绿之类的就是这样的方法,羞愧现在人到中年才经人点拨而恍然大悟。不过也不算晚,某天跟女儿聊起写作,我把这个技巧说给她听,小丫头立马给我造了一个“电线杆灰”,啊,这难看的倒霉颜色。可见这名词还不能太俗了,至少得清新脱俗的,比如海棠红、象牙白,最不济也要姜黄、葱绿。
2.颜色之间的对比描述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单独的颜色再美,时间久了必定成为墙上的蚊子血、衣服上的饭黏子。颜色对比了才好看。作者引用了鲁迅的《野草》和张爱玲的《金锁记》等名家的片段,现引用《野草》片段以示说明。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色。
色彩的互相映衬就是为了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但是就像穿衣服搭配一样,颜色的对比也要考虑到颜色之间的和谐。好吧,这又是我不擅长的,好在我们还有第三点。
3.颜色也要重口味描述
即便是颜色没有搭配和谐,给人的视觉冲击过于强烈,那就当重口味好了。个人觉得,丰富多彩的颜色铺陈在一起就像一幅写意画、或者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亮瞎眼的电影画面。说到这里,我觉得真的应该多看看一些好的电影,向导演们学学如何用色。
其实,返璞归真也很好,作者引用了汪曾祺《受戒》的最后一段芦花荡的描述,青就是青、紫就是紫、白就是白,没有花里胡哨的名词作前缀,也没有重口味的大面积铺陈。这算是另一种清灵的口味吧。
最后,作者总结了写作人要有一颗童心,要仔仔细细地去看。正巧我在看的的另一本书中也说到:
天才作家的气质是这样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还保有“天真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