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关于水和人性的描述:
人性善恶,是所有社会理论的起点。儒学,也不例外。孔孟之儒,是性善一派的;荀子一派,以及其后的法家,是性恶论的。
孟老夫子如何论证人性为善呢? 他用了一个极其优美的比喻:人性之善犹如水之就下。都说孟子善辩,他这么一说,儒家信徒都信了。儒家信了,皇帝也就信了;皇帝信了,由不得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也都信了。
人性本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自然。
可是,这句话,也可以反着说:人性之恶,犹如水之就下。也无可辩驳。
根本在于,水和人性,水的流向和人性,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我特别同意笔者说的,水的流向和人性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我觉得人性和水性却又很多相似之处。
对于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直以来实在是傻傻分不清楚,而且是越大越糊涂。但我现在有了我自己的看法,人之初本无善恶,人之初的善恶是由需要是否被满足,以及需要未被满足时,是否必须去满足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满足决定的。这句话不太容易读懂,很抱歉,目前我的表达能力就是这个水平,最近很多想说的话都是茶壶煮饺子,但偏偏不说又难受,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还有待精进,请读者朋友们见谅并允许我慢慢成长。
进入正题,在我看来,人自出生之后各种需要就随之不间断地出现着,更迭着,人也在成长过程中在不断的想办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个过程不同的人性会选择不同的办法,不同的办法也会挖掘出不同的人性,有时候同一个体会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群体以及环境中显现出不同的人性,甚至于在时过境迁时,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正向的呢比如:破茧为蝶;负面的呢比如面目全非;这里人性的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想来想去,只有用“水”来形容是最贴切的了。
水是万物之源,形态各异:
从涓涓溪水到波涛汹涌需要跨越江河湖海;有的海水深到10余米仍清澈见底,而就有混浊不堪的没不过脚脖子的浅泥塘;有温柔似水还有洪水猛兽;同样是大海,既是胸怀宽广如母亲,又是神秘莫测、毫不留情地吞噬了多少生命、船只,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藏;纹丝不动的是一潭死水,但一潭死水下很有可能又是暗流涌动;在我看来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水。印象中山坳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潭水,特别美,特别安静,也看上去特别清澈,而且感觉不到它很深。但据说这种潭水深不可测,且水下地形非常复杂,会在看不到的水下有漩涡,所以掉到潭水里的人很难生还,但它又确实是山间美景,增色不少,也经常会吸引有人驻足拍照留念。
再说水的温度也有意思,太热能把人烫伤,变成蒸汽更是伤人;太冷变成冰坨子能砸死人;但我们需要把水煮开了杀菌,冻成冰做成冷饮去暑。人也如此,冷冰冰不行,太热情也不行,哈哈,但该冷还得冷,该热还得热。
刚刚说的都是大自然中的水,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来喝的后加工的水都有很多种了:自来水烧开了的饮用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山泉水,估计还有。为此,各种智能造水杯也应运而生。
我现在能想到的相对最好的水是这个样子的:波光粼粼,偶尔泛起一丝小涟漪,水温保持在是37℃,还拥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还符合国际达标的卫生标准,也就是既美观又实用,还有趣,类似于山间清泉吧!不过仍然不完美,要知道它不能泡茶,不能解暑,洗澡温度也差点儿,搞不好有人还会水土不服。
水无好水,人无完人,其实你需要的就是最好的。
这样的水很难得,这样的人很难得,遇到了,请珍惜;遇不到,没缘份;错过了,就当没遇到。
其实,无论怎样的人,怎样的水,真实的、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力量和最有趣的,也是最能持久有力量和有趣的!
人生第一篇简书,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