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湖水在天边,明镜一面在眼前。”打一节日,提示:这是一首藏头诗。没错,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家家户户祭奠祖先的节日,在清明的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去祭拜祖先,给他们烧纸钱或是磕头,保佑自己平安好运。而在清明节的这一天会有很多游子回不去家乡,在路上行走。而其中的一位游子——唐代的杜牧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的意思我相信我不用多说,大家也一定都知道了,因为这首诗的特点啊,就是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运用一个成语,也没有运用一个典故,整篇都是通俗易懂的普通话。至于杜牧究竟为什么会游在他乡,不能回家祭拜祖先?为什么会“欲断魂”?让我们一起看看下文。
在这之前,杜牧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爸爸和爷爷都是文化人,他自然也差不到哪去。17岁就已经写出了非常棒的诗篇,闻名天下。后来,他想要去做官,被两位宰相牛僧孺和李德裕给缠住了。他们都十分欣赏杜牧,而杜牧也觉得现在自己有两位宰相“护身”,估计以后的官运也差不到哪里去。但是过了不久,事情就发生了。牛府和李府两府之间就发生了冲突,而夹在中间的杜牧也自然被迫卷进了这场战争。当杜牧好不容易逃脱出来想要劝架的时候,牛府和李府却又和好了一起开始鄙视杜牧,就这样杜牧被贬到了另一个地方,无家可归。
而到了清明,他正漫无目的的走在街上,心里满是忧伤。紧接着突然下起了雨,而那雨细细小小的,却足以把人淋个浑身湿透。他看看路上和他一样无家可归的游子,都像失了魂魄一样,于是就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此时的行人指的不是路上行走的人,而是无家可归的游子。原本心情就坏透了,一看到还下起了雨,把自己淋成了个落汤鸡,心情可谓是沉到了低谷。
突然杜牧想到一个借酒消愁的好办法。他看到路上正好有骑着黄牛行走的牧童,便走上去问他哪里有酒馆,牧童也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指了指杏花村的方向。至于后来杜牧到底有没有找到酒馆,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并没有用多么华丽的词藻,但是却用最简朴的语言,把清明无法回家,在外流浪的游子的心情写得栩栩如生。禁不止真可谓是真情感就是好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