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简议

                                                     《老子》思想简议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籍,《老子》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自古以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老子》做了大量的注解,如三国时期的王弼(《老子注》、《老子指略》),元代的吴澄(《道德真经注》),清代的王夫之(《老子衍》)、姚鼐(《老子章义》)等。总的说来,《老子》一书虽然很简短,只有五千一百余字,但却是一部争议众多的著作,在阶级根源、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唯心主义亦或唯物主义)等方面学者们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本文里,我们想阐述一下自己关于老子的一些基本看法,并澄清一些围绕着《老子》的争议。我们认为,《老子》一书主要由哲学基础、政治观点和实际生活经验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部分所构成,下面,我们首先对这三个部分做些具体的阐释。 

(一)《老子》的本体论——道、无、有

如历代学者们的普遍认识,《老子》的本体论范畴是道、无和有。首先,关于“道”,老子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通过这些章节,我们不难看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它是万事万物的来源,是一种超经验、超自然的存在;这同时也反映出《老子》一书并不仅仅包含经验性、浅层的内容,而是有着深层的哲学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道”这个事物不仅是老子等道家的本体论范畴,对于儒家来说,它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范畴;例如,程颐曾写道:“问士之所以贵乎人伦者,以明道也;若止于治声律为禄利而已,则与夫工技之事将何异乎?所谓道固若大路然,人皆可勉而至也,如不可学而至,则古圣人何为教人勤勤如是?”[1]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程颐认为“道”也是儒家的最高追求之一,这和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儒家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过,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比较儒家和道家关于“道”的认识,可以看出,这两个学派对于“道”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儒家的“道”更侧重于伦理道德、人伦教化的方面,它比较具体,没有脱离实际生活,而道家的“道”要更为抽象、思辨一些,它涵有超自然的意蕴,有着一定的哲学性、思辨性。总之,“道”这个基本范畴对于道家和儒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道”这一范畴毕竟有些抽象,因而,老子又提出了另外两个重要的范畴“无”和“有”作为它的具体解说,而这三个基本概念合在一起也构成了《老子》本体论的基础。首先,对于“无”来说,《老子》里有很多对它的阐述,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可以看出,老子对“无”的解说是很复杂的,他认为“无”虽然看来很玄虚,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政治、实际生活、哲学等很多方面,“无”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这个简单的概念在老子这里却获得了丰富、复杂、深刻的内涵,它既抽象又具体,既消极又积极,既玄远又切近,也构成了老子本体论的重要部分。关于此点,后世的学者们也大多认为“无”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范畴,例如,王弼曾写道:“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2]而在其后的诸多道家著作里,“无”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如汉代的《淮南子》说道:“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3]如我们所熟知,老子和道家关于“无”的讨论对于后世的中国哲学(如魏晋玄学)、中国艺术(书法、绘画、音乐等)等都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当然,只有“无”这个概念也不能反映出《老子》思想的全貌,在老子看来,“有”在实际生活和哲学上也有着根本的意义。关于“有”,老子说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总之,老子反复强调“无”的作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因为只有“有”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才能做成具体的实际事务,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而仅仅有“无”这一消极面是不够的。长久以来,学者们对于《老子》的阐述集中在了“无”(如“无为”等)上,而忽视了老子思想的积极方面(“有”),这样的看法自然是有所偏颇的;只有把“有”和“无”的讨论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正确理解《老子》里的一些基本思想。

在上文里,我们简单地讨论了《老子》里的三个本体论范畴,那么,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呢?对此,现代学者陈鼓应曾说:“老子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提炼出了‘有’与‘无’这对范畴,将‘道’视为有与无的统一体。具体的事物要么有,要么无,不可能既有又无。‘道’则不然,由于它是不可感知的超经验的存在,因而相对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而言,可以称之为‘无’。唯其如此,‘道’才能从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最高的本体。另一方面,‘道’虽幽隐无形,不可感知,但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是真实的存在,因而相对于空无所有的虚无来,又可以称之为‘有’。唯其如此,‘道’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化生出天地万物。这样一个有与无的统一体,既恰当地强调了‘道’的形而上之特殊性,体现了‘道’与具体事物的区别,又恰当地突出了‘道’的实存性,体现了‘道’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把‘道’规定为有与无的统一,是老子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4]陈先生的这段话内容丰富,而且也比较清楚地说明了“道”、“无”、“有”这三个范畴间的内在关系。总之,道、无、有这三个概念构成了《老子》本体论的基础,而理解它们的丰富内涵对于认识《老子》里的很多具体思想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二)《老子》的政治哲学

关于《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学术界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老子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例如,侯外庐等人即写道:“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氏族公社的社会。这种社会没有在经济上发生矛盾对立的关系,因而也没有代表经济利益的阶级制度,氏族公社虽有长者制,然而是全体成员推选的公仆。既没有阶级,便无须有统治阶级。所以调和阶级冲突而超出社会的那种力量(国家),便根本不存在了。”[5]对此,《老子》里的一段原文是最好的说明:“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不过,考虑到老子是一个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和政治阅历的人,他大概不会不知道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人们必须要面对有国家和实际利益冲突的复杂的社会;因而,老子的真实政治理想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

如所周知,老子的政治理想和儒家的礼乐传统是直接对立的;关于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我们可以引用几个例子,如礼记里写道:“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6]班固亦说道:“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也。”[7]这两处的例证自然都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理念,再如,《周易》曾写道:“上六,敦临,吉,无疚。”[8]即周易希望统治者能敦化治民,这也是典型的儒家式的政治理念。总之,儒家重视人伦道德、礼乐秩序的政治理想是很清楚的。与之相对,老子则写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1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老子的这些主张自然和儒家的礼治理想是很对立的(例如,清代的儒家学者王夫之评论道:“故于圣道所谓文之以礼乐以建中和之极者,未足以与其深也。”[9]),在老子看来,儒家的礼治理想其实过于迂阔,将复杂的实际生活做了简化,也没有考虑到复杂的人性状况,老子这些老成的看法自然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在漫长的古代中国史上,由于儒家的礼治理念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很少真正实现,因而,老子的政治观点在皇帝、政府官员等人身上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通览《老子》一书的复杂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老子》并不仅仅是一部涉及到哲学思辨和实际生活经验的著作,它也讨论了很多的政治、军事等问题,因而,《老子》的政治哲学也是这部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老子》里朴素、淡泊的生活哲学

和后世的大多数书斋式的学者不同,老子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际经验的人,因而,《老子》一书里包含了很多富于哲理的生活智慧,而这些生活智慧都来源于老子对复杂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即实际生活经验也构成了《老子》一书的重要部分。

首先,老子推崇“朴素”的生活理念。对此,他写道:“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39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19章)这两个例子都表明老子认为简朴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好处。关于朴素的生活哲学,老子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67章)关于这句话里的“俭”,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过着简朴的生活,才能不被很多琐碎的生活小事所干扰,进而拥有广博的知识、实践经验和稳定的判断。关于老子的这个看法,我们可以引用《左传》的一段话,楚成王曾评价晋文公重耳道:“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10]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俭而广”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也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推崇,这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先辈当时已经具备很高的生活智慧。关于老子的这段话,韩非有过一段解释:“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张弛,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11]韩非这段对于老子的解释并不是很准确,因为老子所说的“俭故能广”只是个人层面的情况,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层面能够“众民”的问题,但他们两人所谈论的看法的基本精神则是比较一致的。总之,很明显的,老子很推崇“俭朴”的生活理念;如果联系现代人的实际生活,我们也能看出,朴素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以饮食为例,大饭店的饭菜自然是滋味可口的,但是我们平时在家里吃的饭菜,如茄子、西红柿、芹菜、土豆、豆角、鸡蛋、豆腐、面条、水饺等,同样也可以鲜嫩清香,滋味无穷,而在一些普通的小餐馆里,我们也能吃到一些鲜美可口的饭菜;总之,我们无需过分羡慕奢侈的生活方式,在宽广、朴素的实际生活里,即使不花大量的金钱,我们也能有很多高雅的体会,感受到很多美妙的经验。

同时,老子也重视“淡泊”的生活态度。例如,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章)即老子认为,人在淡泊和静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目标,而过于急躁、焦虑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老子提倡朴素、淡泊的生活态度,并不是不要求人们积极进取,而是认为个人在朴素、淡泊的心态下,也应当尽力吸收做饭、社会状况、习俗礼仪、政治、工作技能、技术、商业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经验,尽力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范围并且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即能更好地应对工作、生活里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总之,老子所说的朴素、淡泊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指一个人不再努力、上进,而是指人们在淡泊的心态下,也应积极思考、积极行动,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它的最终取向仍然是积极进取的。总之,关于老子所提倡的“淡泊”理念,其实有着很丰富的内涵。

当然,关于老子的朴素、淡泊的生活理念,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缺陷,因为,如果一个人过于淡泊宁静,那么他的进取心大概会有所不足,这对于社会的总体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激情、欲望、激烈的态度、冒险精神等基本要素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也是必不可缺的,如果一个人过于清心寡欲,那么他也很难体会到复杂、动荡的实际生活里的很多有益方面,而社会整体的进取性也会受到一定的抑制;总之,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朴素、淡泊和激情、欲求这两个基本方面应当相互配合,保持广泛、适当的平衡。

(四)《老子》里的若干具体生活经验

当然,《老子》里的生活经验并不止朴素、淡泊这么简单,它还提到了很多其他颇富意义的生活智慧。例如,它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劝告人们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不应该狂妄自大,而应谦虚谨慎。又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章)老子的这句话是指人们应注重实际的好处,而不应看重一些外在的虚名,即人们应该采取务实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再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章)这是人们很熟悉的一句名言,指的是做大事要注意很多重要的细节,而做难事则要打好基础,从简单的地方入手。总之,《老子》里包含了许多颇有意义的经验之谈,对人们的日常为人处事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里,《孙子兵法》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即《孙子兵法》里也包含了很多处事的实际经验;如许多学者所认可的,《老子》与《孙子兵法》等兵家著作有着一定的思想延续性,《老子》的不少地方都受到了《孙子兵法》的启发。在《孙子兵法》里,自然也包含着很多的生活哲理,如:“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12]在这段话里,孙子强调了人们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随机应变,而不能机械、僵化地行事,我想很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商人等都能从这段话里得到一定的启发。总之,《老子》、《孙子兵法》等注重实际的著作里都包含了很多生活智慧,因而,自古以来,也都受到了人们的反复研读。

在我国古代的众多著作里,《菜根谭》、《围炉夜话》等也是关于处世之道的书籍;例如,《菜根谭》写道:“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13]在这段话里,洪应明主要在讨论生活中的动静关系的问题,即他认为人们应该安静中有生气活力,危机中有镇定平静,这样的看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菜根谭》自然不能像《老子》这样称得上是经典著作,原因在于,如上文第(一)、(二)节所阐述的,《老子》一书有着深层的哲学基础,它讨论了很多复杂、深刻的哲学问题,而《菜根谭》等著作则缺乏哲学性质的讨论,而只是停留在了简单的经验观察、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缺少足够的思想深度。总之,《老子》、《周易》、《孙子兵法》、《论语》等经典著作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复杂的影响,这是《菜根谭》等通俗著作无法比拟的,这也表明,经典著作需要足够的思想深度和哲学层面的根基。

(五)《老子》的辩证法思维

如人们的普遍认识,《老子》涵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中国文化里的辩证思维的源头之一。关于《老子》所体现的辩证法,我们想先引用《老子》里的几段原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从这几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很重视矛盾对立的事物的相互转化,这自然是典型的辩证法思维。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了解的是,老子的辩证思维的深度是不够的,它讨论的只是实际生活里的各类事物的相互转化(难易、长短、巧拙等),而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西方思想家那样将辩证思维单独提炼出来,进行系统、思辨式的讨论,即老子的辩证法比较朴素,仍然和具体的生活经验纠缠在一起,不够抽象、系统。

当然,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传统里,不仅《老子》等道家著作里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易传》等儒家著作里也有很多的辩证法思维。对此,我们想先引用《易传》里的一段话:“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地之动,贞夫一者也。”[14]这句话讨论了很多相互转化的要素,如刚柔、吉凶、变通等,也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总之,儒家和道家等思想学派里都含有很多的辩证思维,这也是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概言之,动静、刚柔、繁简、本末、常变、进退、有无等是中国文化和哲学里的基本范畴,儒家和道家等都对它们做过繁复、深入的讨论,而这些范畴的相互关系也都体现了辩证法的特征,即古代中国的辩证思维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学派和著作,因而有着丰富、深刻的内容,也值得我们的深入研究。

作为和《老子》关于辩证法的讨论的对照,我们想引用黑格尔的一段话,他说:“于是意识又必须重绕一次这样一个圈子,但是同时其方式和上一次却不一样,因为它曾经形成了关于知觉的经验,它认识到知觉的结果和真理即是它的解体,即是从知觉的真理回返到它自身。这样一来,意识就明确了,它的知觉的性质主要地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认识,而是在它的认识里,同时是从真实超出来,回返到意识自身。意识的这种回返到它自身是直接包含在纯粹的认识过程之中的,因为这种回返表明了对于知觉是很重要的,不过这种回返却改变了真实。意识同时也认识到这一方面是它自己的,并且也接受这方面于自身内,而且这样它就可以达到纯粹的真实对象。——这样一来,象在感性确定性阶段所发生的情形一样,现在在知觉里也出现这样一方面,即意识被迫而回返到它自己,不过首先其意义却与前一阶段不同,好像知觉的真理性落在意识自身之内;而现在意识却认识到,在知觉过程中的错误或非真理性乃落在意识自身之内。但是有了这种知识,意识同时就能够扬弃这种非真理性;它就区别开在知觉中它的认识的真理性和非真理性,纠正其非真理性,并且只要意识能够担负起纠正错误的责任,那么,真理性,作为知觉的真理性无疑地就会落在意识之内。因此现在我们要考察的意识的态度其性质就是这样;意识不再仅仅知觉[对象],而它又意识到它自己回返到自身,亦即意识到它自己的反思,而且把这种反思和单纯的认识本身区别开。所以首先我将觉察到事物作为单一体,并且以这种真的规定性把它固定下来。”[15]黑格尔的这段话比较复杂、抽象,他讨论了思维扬弃错误的认识而达到正确性的辩证过程,其间涉及到知觉、意识、感性、反思等复杂的要素。如果和《老子》的有关讨论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黑格尔的分析要复杂、思辨得多,而且很精确、具体,而老子的阐述则有些模糊,老子只是用简短的语句描述了一些矛盾对立的事实,但并未详细地阐明这些对立的事实相互转化的复杂过程。这当然也是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古代中国的很多著作固然讨论了一些哲学问题,但是使用的概念过于简单、直观,而并未进入抽象哲学的层次;简言之,古代中国哲学的思辨程度是有所不足的,这一负面教训自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六)《老子》与《庄子》的联系和区别

老子和庄子自古以来都被视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因而,二者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首先,老子和庄子都有着出世的倾向,就政治立场来说,老子反对儒家的礼治秩序,而庄子也对儒家理性的政治理念持怀疑态度。同时,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老子和庄子也都被视为出世主义的代表人物,这在民间文化里(如道教等)有着多方面的表现,而在绘画、文学、书法等艺术作品里也有着显著的体现。其次,就思维方式来说,老子和庄子的追求都比较玄远,二者对于“道”的理解也都比儒家的认识更为宽泛、抽象,他们的思想也都超越了实际生活的狭窄层面,有着精神层面的高远追求。举例而言,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今,没身不殆。”(16章)这句话里老子的追求即超越了儒家世俗伦理道德的范围;《庄子·在宥》亦说道:“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庄子的这段话虽然有反智主义的倾向,但也透显了哲学层面的追求。总之,在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层面,老子和庄子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庄子》和《老子》之间也存在着很多重要的区别。就《庄子》来说,它里面包含了很多艺术哲学的内容,这是《老子》所不具备的。例如,庄子写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16]这段话的文笔很优美飘逸,而这样文学性的生动描述在《老子》里是没有的。总之,对于古代中国的艺术家来说,庄子的影响要比老子更大一些,例如,我们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等人的游仙诗和苏轼的《赤壁赋》等著名作品里都能看出《庄子》的强烈影响。同时,庄子的出世态度也要比老子更为彻底,例如,他写道:“物无非彼,物无是非。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17]这段话有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是庄子在放任自己的想象力,而且去除了客观理智的约束,这种浪漫主义的看法对于冷静深刻、理性主义的老子来说自然是不会产生的。总之,《庄子》更为偏于艺术性,在哲学立场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而《老子》则与政治等实践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哲学立场上则是比较冷静的客观唯心主义。

同时,就后世的思想影响来说,我们也可看出《老子》和《庄子》的区别;老子的理论对于后起的韩非等法家人物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庄子对于法家则几乎没有多少影响,原因在于老子表面是出世的,但其实有着很多入世的观念,他也总结了很多实际的政治经验,《老子》里也有诸多政治哲学性的内容,而《庄子》一书则很少涉及到实际的政治。关于此,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章)在这句话里,老子认为统治者有时应实行“愚民”政策,避免使民众了解到一些真实情况,而这样老于世故的看法在颇富浪漫气质的庄子身上是不会有的。总之,老子的思想是出世和入世的混合,而庄子则是比较彻底的出世主义。总结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老子》和《庄子》之间有着不同的侧重,因而存在着不少重要的区别。

(七)《老子》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影响

很显然的,《老子》一书对于古代中国社会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而它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仍有着多方面的强烈影响。首先,如果我们考察现代中国人的日常表达,会看到其中有不少语句即来源于《老子》,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3章)“不出户,知天下。”(47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通过这些表达,我们即能了解到《老子》的很多思想已经进入了大众的层面,因而对于形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事实也证明了经典著作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例子,如《管子》写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8]这句话也是人们都很熟悉的,它也来源于经典著作;相应地,《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等经典著作里也有很多已经融入大众文化的表达;总之,经典著作对于大众文化有着多方面的深层价值,进而对于社会整体有也着深层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想考察一些来自于《老子》的重要理念,如“无为而治”和“功成身退”这两个例子。如人们所熟知,“无为而治”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如它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对于中国的政治家、企业家、管理人员等来说,他们大多了解这一想法,即在很多时候,当人们管理一个大的组织或群体时,不应有过度频繁的政策变动,而应保持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功成身退”的思想亦起源于《老子》,如它所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这一人生哲学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很多政治家、商人等也都信奉这一理念,即取得一定的成功以后不应骄傲自满,而应懂得适时退出,不少古代和现代的历史人物也都遵从这一生活哲学。总之,《老子》里的很多有价值的理念对于从事各个职业的中国人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复杂影响。

在上文里,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关于《老子》的若干基本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老子》的内容很简短,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大体来说,《老子》的影响体现在中国社会的很多方面,如社会大众、学术思想、艺术文化、民间信仰等;以中国书法、绘画为例,其中的虚实、繁简等手法即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同样地,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也源于老子(和庄子)的启迪,而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又影响了当时诗歌、书法、音乐等的具体实践和创作;总之,民间社会、思想、文学、绘画、科技等不同社会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也意味着《老子》和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复杂交错的。《老子》一书虽然是一部古代著作,但是它的具体内容仍有着很强的现代意义,因为经典著作的价值都是超越时空的,所以,深入研究《老子》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和现代转化、学术思想的繁荣、社会总体的健康发展等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1]《二程文集》,卷九,“为太中作试汉州学生策问”。

[2]《老子指略》。

[3]《淮南子》卷七,“精神训”。

[4]《老子评传》,第五章,第一节,“老子‘道’论的思想来源”。

[5] 《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八章,第五节,“老子的国家学说”。在此书第八章“老子思想”里,侯外庐等人从老子的产生年代、自然哲学、知识论、经济思想、国家学说、人性论和社会思想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老子思想的内涵,对于老子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6]《礼记·乐记》。

[7]《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8]《周易·临卦》。

[9]《老子衍》“自序”。

[10]《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1]《韩非子·解老》。

[12]《孙子兵法·势篇》。

[13]《菜根谭·修身》。

[14]《易传·系辞下》。

[15]《精神现象学》,第二章“知觉:事物和幻觉”,第二节“事物的矛盾概念”,商务印书馆,1979年。

[16]《庄子·逍遥游》。

[17]《庄子·齐物论》。

[18]《管子·权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539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1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33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23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9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6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4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08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54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4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0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04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3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5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5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7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9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