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研习体系解析

文/吕永亮

一、入门阶段的坚持性探讨

在传统书画研习体系中,坚持性始终是首要课题。谢赫六法论中"传移模写"的基本功训练,往往成为多数初学者的主要障碍。但老年大学国画班的普遍现象证明,当学习者持有"畅神""卧游"的审美心态时,临池不辍的持续性反而呈现自然状态。这种非功利性的学习模式,恰与文人画"聊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观相契合,使基础阶段的笔墨操练转化为日常修身方式。

二、进阶学习的专业要求

当研习进入"应物象形"的造型阶段,专业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此时学习者需构建完整的艺术认知框架:既要掌握"外师造化"的观察方法,又要理解"中得心源"的表现规律。造型基础训练包含三方面核心内容:传统程式化造型法则(如《芥子园画谱》所示)、现实物象结构解析、以及意象造型转化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训练体系,要求学者必须系统研习中国画特有的观察与表现方法论。

三、笔墨体系的双重维度

作为中国画的核心语言系统,笔墨修为包含两大互为表里的技术模块:

1. 笔法体系:着重线质锤炼,涵盖执笔五法(擫、押、钩、格、抵)、运笔八要(平、圆、留、重、变、提、按、转)。历代画家通过"十八描"等经典范式,将线质表现归纳为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等审美标准。

2. 墨法体系:强调墨韵掌控,需精研"五墨六彩"的运用规律。从焦墨枯笔到泼墨破墨,墨韵层次须在"墨分五彩"的传统框架内寻求个性突破,既要遵循"运墨而五色具"的古法,又要体现当代水墨的审美特征。

四、研习路径的辩证认知

传统画论"画分三科"(能、妙、神)的品评体系,揭示了艺术修为的渐进规律。对于非专业研习者,当以"能品"筑基,追求"六要"(气、韵、思、景、笔、墨)的平衡发展。专业研习者则需向"妙品""神品"进阶,这个过程既需要"读万卷书"的理论积淀,又依赖"行万里路"的见识积累,更离不开"废画三千"的实践磨砺。

五、学习建议与价值取向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国画研习应回归"游于艺"的本质属性。普通爱好者可遵循"墨戏"传统,通过没骨写意等手法实现抒情达意;专业研习者则要恪守"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严谨态度。这种分层研习模式,既延续了"以画为寄"的文人传统,又符合当代艺术教育的梯度发展规律。最终指向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技术锤炼的终点,也是艺术修为的新起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